看了爆火的《长安三万里》才顿悟,什么是成年人最好的生活方式
2025-08-15
人活着,最难的不是追到远方,而是先走好脚下的路。
人到中年,才慢慢懂得,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该活成李白那样,快意江湖,诗酒趁年华;可回过头一看,原来自己更像高适,带着一点倔强,一点执拗,跌跌撞撞在尘世里找一个立足之地。年轻时,心气高得很,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便觉得胸口热得发烫,好像明天就能策马长安,衣锦还乡。可日子一天天过去,柴米油盐把理想磨得圆滑,才发现人心的热度要留着,不是用来一把烧尽,而是用来长年照亮。高适那句“我只是个最普通的小人物”,落在耳里,不是自轻,而是承认现实之后的清醒。我们这一生,不是人人都能举杯邀明月,但人人都要与阴晴圆缺的月色相处。
我曾遇见过一位朋友,二十几岁时北漂,背着包,手里捏着几百块钱房租,心里却装着写书的梦。那几年,他做过夜班编辑、送过快递、摆过地摊,最苦的时候,连续三天只吃泡面。可他心里有个硬壳子——每天睡前写五百字,不管写得好坏。他笑说,写不出诗,就先写生活,写不出生活,就写自己饿的样子。这么多年下来,书没大卖,生活也没宽裕多少,但人越发沉静,不怨天不尤人。这让我想起电影里高适千里赶赴长安,却见李白早已醉卧红尘、忘了约定。他没有多留一句埋怨,只是转身回去,继续磨自己的诗、练自己的枪。这一转身,就是承受,就是修行。人间路远,谁都不容易走,但能不抱怨地走下去,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功夫。
直到有一天,你看着生活给你摊开两条路,一条是快意潇洒的短途,一条是寂寞漫长的远行,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犹豫。年轻时总觉得要像李白那样纵情高歌,哪怕一身才气耗尽,也要惊艳一世;可当你真走在生活里,才知高适那样日复一日、脚踏实地的人生,并不比诗酒江湖少半分光亮。顿悟的时刻,往往不是在书里,而是在你反复选择、反复失望又反复启程之后。那一刻,你忽然明白,所谓的理想,不是为了逃离生活,而是让生活有个方向。心里若真有一盏灯,无论你在长安还是边塞,都能看见自己脚下的路。李白的洒脱,是他的命数;高适的坚守,是他的道。我们的道,不必像谁,只需走得安稳、走得心安。
明白了这一点,人就不会再被外头的喧闹牵着走,也不会因为自己不够传奇而心生羞愧。你开始懂得,别人喝的是琼浆,你喝的是凉茶,但只要解了渴,就是好茶。别人走的是康庄大道,你走的是羊肠小道,但只要走到想去的地方,就是好路。这个世界从来不欠传奇,也不缺普通,缺的只是那些愿意在自己的位置上用心生活的人。高适的诗,不如李白惊世骇俗,但他活出了自己的章法。我们也是如此,不必求一鸣惊人,只求日子里有一份踏实,有一份笃定。等有一天,回望来路,你会发现,不管你是李白还是高适,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在风雨里也能把心灯护住。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人间草木》,汪曾祺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出版。这本书像老友闲谈,用最温暖的笔触写人、写物、写生活,让人在平淡里读出真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