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后涌入养老专业:就业率100%
2025-08-15
钱是好东西,但人心比钱更难照顾。
年轻人学养老,听起来稀罕,做起来才知是条长长的路。有人是因为家人会老,想学得一身本事;有人是因机缘巧合走进这门槛,想着有份稳定的饭碗;还有人把它当成一份理想,觉得是可以温暖人、温暖自己的事。可一进病房,闻到那股药味、汗味,看到不会说话、不能动的老人,心里先是一紧,再慢慢变成沉甸甸的感觉。每天翻身、拍背、喂饭、换纸尿裤,不是几分钟的事,是几年、几十年重复的事。嘴上说“我能吃苦”的年轻人,第一次半夜被叫去照顾呕吐的老人时,才真知道什么叫吃苦。
在养老院的走廊里,有时会遇到眼睛还亮亮的老人,愿意跟你聊年轻时的事,聊一只旧猫、一次长途车、一个不曾回来的亲人。那种时候,照顾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是把你的时间、你的耐心拿出来,和他们并肩坐一会儿,让他们在世间的安静角落里有点温度。可更多时候,年轻人听到的,是“不就是端屎倒尿的活么”,或者看到别人眼神里一闪而过的嫌弃。这样的刺,不会流血,却扎得久。有人因此转行,有人咬牙坚持。毕竟,照顾老人,是一门既脏又累的活,也是最能照见人心的活。
养老不只是护理,还有一整片看不见的天地。有人专门设计活动,让老人心里有盏灯亮着。种花、画画、做香囊、唱歌跳舞,看似玩乐,其实是在帮他们的手脚活动、帮他们的记忆延长一点、帮他们的心情翻亮一些。还有人去学应用老年学,从政策、心理、营养、人口这些角度去看老龄化,甚至学习死亡学,研究怎样让生命的最后一段,少一点痛苦,多一点尊严。这些人,或许不常出现在一线,却在背后搭建着养老的另一半桥。
慢慢地,有人发现,老,不是数字,不是皱纹,不是拐杖。它像一棵树,有的老得干枯,有的老得青翠。你会遇到八十多岁还自己拎行李的老人,也会遇到五十多岁就失了心气的年轻人。老,不是被隔离的群体,而是我们自己走着走着,就会遇到的自己。那时你才知道,今天你怎样对待别人,明天别人就怎样对待你;今天你愿不愿意多走一步去理解老人,明天你就有没有可能在老去的时候被人温柔相待。
直到有一天,你站在病房门口,看着一个老人的呼吸慢慢变轻,你会忽然懂得,所谓养老,不只是让人活着,而是让人活得像个人。钱可以买床位,可以买护理,可以买仪器,却买不到一颗愿意坐下来听老人讲完一段故事的心。养老,是一个关乎人心的行业。心里若没有一点敬畏、一点怜惜,就算学了再多技巧,也只是流水线上的动作。真正的照顾,是心和心的交换,是你肯低下头,耐着性子,把老人当作还在路上的同行者。
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必被别人眼神里的轻慢绑住,也不必怕这个行业的苦。你会知道,手上的活是小事,心里的灯才是大事。灯亮着,老人就不怕夜长;灯亮着,你自己也会走得安稳。世间的老,不是一个人的老,而是所有人的老。你今天多一点用心,其实是给未来的自己铺一条平稳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临终前的四十个小时》,作者玛吉·卡拉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本书以临终关怀护士的亲历故事,温柔而真切地展现了生命最后一段的真实样貌与人心温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