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刷B站刷屏《后浪》才明白:低级的快乐是消费,高级的快乐是创造
2025-08-15
真正的快乐,不是花钱买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
人活在世间,难免会被许多光鲜的画面吸引。你看那广告里的人,穿着漂亮衣服,开着名牌车,在阳光海滩笑得灿烂;你看短视频里的人,跳伞、潜水、环游世界,好像只要掏钱,就能换来“更好的人生”。这并不是坏事,至少说明时代变了,大家能有余力去享受。但如果心里的幸福感,全系在这些“别人设计的快乐”上,就像把生命交给了外面的手来摆布。今天是这件衣服,明天是那个景点,我们被一条条看不见的绳子牵着走,却以为是自己在奔跑。
其实,消费本身没有错,错在让它替我们定义了价值。一个人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反而成了别人衡量“你是谁”的标准,于是我们不知不觉开始为这些符号奔忙。想想看,有多少时候,你买一样东西,不是因为真的需要,而是怕落在圈子之外。品牌就像一张入场券,你付了钱,就有了和别人区隔的资格。可这样得到的快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它像一口糖,甜得很短暂,还让你越吃越想吃。
生活里有一种更深的满足,它不是用来炫耀的,也不会被标签取代。它是自己动手做成一件事,是一步步磨出来的成就感。你学会了一门手艺,写成了一篇文章,拍好了几张照片,或是做了一顿自己满意的饭,这种快乐比买东西要稳当得多。它不会因为流行过去就失效,也不会被别人的眼光左右。更有一种快乐,能让你觉得自己与世界是连接的:你创造了一个东西,别人也因此受益,这种力量会在你心里生根,让你知道自己能做的远比想象中多。
有些人听到“创造”两个字,就觉得这是大词,似乎非得成就惊天动地的作品才算。其实不然,创造有时候只是换个视角。你喜欢游戏,不一定要只停在“玩”的层面,你可以琢磨它的规则,研究它的机制,甚至参与设计;你喜欢旅游,可以记录下路线、经验,让后来的人少走弯路;你喜欢美食,可以试着自己动手,把味道调到刚好合你心意。你会发现,站在创造者的角度,你看世界的眼光变了,消费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个启发、一个起点。
当你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你就很难再沉迷于被动的快乐,因为你知道,真正让人上瘾的,是那种“我做到了”的踏实感。它可能很小——一首自己写的小曲,一张自己拍的老树照片,一个修好的小电器——但这些小事会悄悄叠加成信心,像是在心里筑起一座台阶,让你看得更远,走得更稳。
慢慢你会明白,消费和创造的差别,不在于花钱多少,而在于谁在定义你的价值。如果外在的符号说你是什么人,你就是什么人,那你的一生都要忙着追这些符号;可如果你用自己的作品、行动、选择来定义自己,哪怕别人看不见,你也依然站得住。那时,你的快乐不再需要靠别人承认,它是自己生出来的,就像一棵树,根扎得深,风来雨去都不容易倒。
所以,不必戒掉消费,但要常常问自己:没有人看见的时候,我还会想要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是属于你的东西;如果不是,那就放一放。把多一点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造上,让生活里多一些从无到有的过程。那是最高级的快乐,能陪你很久,也能照亮别人很久。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被消费的灵魂》,[英] 卡尔·奥诺雷 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本书深入剖析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对个人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提出找回内心自由的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