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养娃5年回头看,我无比庆幸做对了这3件事
2025-08-15

养孩子其实是先学会和自己好好相处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养育就是一场和目标的赛跑——孩子几岁该会多少字、该算几加几、该背多少首诗。可一旦被这样的清单牵着走,心就很容易被不甘和不安塞满。不甘是因为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更早更快;不安是怕自己的孩子将来不够好。可这一来,日子就像一条被拉得紧紧的绳子,既绷着,也疼着。我常想,我们小的时候,不也是在这样的拉扯中长大的么?小时候追成绩,长大追职位,再长大追孩子的成绩,这样一路追着,其实很少回过头问一句——我自己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我对自己满意吗?我愿意这样的节奏吗?而当我真正养起孩子,我才发现,如果自己不会和自己相处,就算孩子达成了一个个目标,我们心里还是空的。

我记得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就常常对她说:“关键是你自己喜欢不喜欢。”她画画,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她不慌不忙说:“我觉得自己画得好。”那一刻,我心里特别踏实。因为这种内心的笃定,不是外面的鼓掌能给的,也不是一句表扬能换的。它是在生活一点一滴的接纳里长出来的。孩子从小知道,别人的评价是别人的事,我自己的感受才是自己的根。其实,这不仅是孩子需要学的,也是大人该学的。多少时候,我们自己都在别人的眼光里摇摆,不敢做自己真正愿意的事。养孩子,其实也是在陪自己重新长大。

慢慢地,我学会了第二件重要的事——接纳孩子的性格,而不是改造她。女儿天生慢热、谨慎、内向。她会在舞台边上看很久才上去,她会在不熟悉的人群里安安静静地吃东西。以前的我,或者在别人的建议下,很容易急着帮她“克服”这种性格,让她变得外向热情,好像这样才是合群。可我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勉强去参加不喜欢的社交,笑得很累,还假装很开心。那种拧巴的感觉太熟悉了,所以我不愿让她重蹈覆辙。于是我学会站在她那边——她愿意快,就快;愿意慢,就慢。五年下来,她在自己舒服的场合里,会毫不掩饰地放肆欢笑;在陌生的环境中,也会谨慎观察、收起锋芒。这两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她。性格不是毛病,勉强改造才是伤害。

第三件让我庆幸的事,是我忘掉了“为母则强”这个束缚人的标签。女儿出生时,我身体极差,医生、助产士甚至别人都劝我必须咬牙撑住。可我发现,硬撑只会把自己拖垮。那时我才明白,身为母亲,并不是意味着不能说“我不行”。相反,先承认自己的状态,先把自己养好,才能更好地照顾孩子。别人看不懂你的处境,他们的要求不能替代你的感受。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却是我一点点试出来的。后来,我学会在育儿里给自己留喘息的空间,不被那些所谓“好妈妈”的标准绑死。母亲的坚强,不该是一味地咬牙,而是有底气选择何时发力、何时休息。

这些年的体会让我忽然顿悟,养育孩子和修行很像。修行不是去山里关门打坐,而是在日常柴米油盐间,反复看清自己。孩子不过是你的一面镜子,她的自信提醒你不要过分依赖别人的评价;她的性格让你记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她的需求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同样重要。当我们愿意和自己好好相处,愿意接纳生命本来的模样,育儿就不再是一场对抗,而是一场同行。这样养出来的孩子,可能不会在每个排行榜上拔尖,但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走得稳、活得真。

明白这一层,你就会放下那些追着目标跑的焦虑。孩子的识字量、算术速度、才艺排名,这些固然有它的意义,但它们不该压在家庭的核心位置。真正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她的感受被看见、被尊重,她的节奏被允许,她的母亲也会照顾好自己。这样,她才会学会在未来的世界里,既能与人同行,也能与自己相安。育儿的优先级,从来不是一份万能的清单,而是一份因人而异的秩序。想清楚自己要守住的核心,那些杂乱的比较就不再那么刺耳。到那时,你会发现,养孩子不再是一个不断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一段不断回到内心、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布琳·布朗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深入探讨自我接纳与内心力量的培养,适合父母和想要建立健康自我关系的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