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这110句忠告,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2025-08-15
人要想走得稳,就得先学会慢下来听清自己心里的声音。
有些人忙忙碌碌一辈子,回头一看,不过是追着别人的脚印走,绕了大圈子,没走出半步自己的路。查理·芒格这些忠告,看似是讲商业、讲投资,其实背后说的还是做人处世的根子事。做人做事,得知道自己在哪儿,能干啥,不能干啥,心里要有数,脚下才不慌。你看他说的“能力圈”,不就是老农下地种庄稼的道理?哪块地熟,哪块地硬,哪块地埋着石头,先要摸透了,再动锄头。可人一旦心浮气躁,总想着去翻那块最难耕的地,还怪庄稼长不好。就像我们在生活里,常常被别人的热闹冲昏了头,看见人家跑得快,就想跟着跑,却忘了自己的鞋带还没系好。
芒格讲得明白,好的公司、好的投资,乃至一个人的好人生,都是在不急不躁、不贪最后一枚铜板的节奏里慢慢长出来的。他说“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不是教人怯懦,而是让你知道,世间的力气要用在对的地方。生活像一盘棋,赢有赢的道理,退也有退的智慧。再比如“延迟满足”,就是你明知道现在有甜的,可你忍住,留着将来吃得更甜。我们在日常的小事上若能习惯这样,等到大事来临,也不至于慌神。你看看那些急着求成的人,多半在半途就喘不上气了。
可人性偏偏有毛病——容易跟风,容易嫉妒,容易贪多。芒格说,很多人明知道大家跑的方向不对,也跟着跑,这话戳在骨头缝里疼。为什么?因为人怕孤单,怕落在后面。可智慧的人,宁愿一个人慢慢走,也不去挤那条必然塌陷的独木桥。你细想,这样的人活得自在,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高明多少,而是他们更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种清楚,是自己和自己坐下喝了很多回茶,沉下心聊出来的。
有一次在街角茶馆,我见到个做小买卖的老大爷。别的摊位吆喝声震天,他的摊子静静摆着,顾客来,他就细心招呼,卖完就收摊。问他为什么不多卖点,他笑说:“我这手艺一天就做这么多,多了味儿就走样,回头客也就没了。”这话,和芒格说的“有克制的贪婪”何其相似。会收手,才守得住。
到这里,也许你开始明白,芒格的那些“术”,背后是很朴素的“道”。他一再提醒——少做没把握的事,少碰自己不懂的领域,多用心去守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这跟我们日常为人处世何其相像。买菜做饭,先看看家里有什么,再决定今天做啥,不是先买一堆不常用的调料回家占地儿。心安的日子,不在于你抓多少,而在于你能安安稳稳握住多少。
忽然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清醒的节奏,帮你省下了许多弯路。你不再跟着别人的脚步乱转,而是学会等,等那个真正适合你的时机。芒格说:“钱多机会少,总比钱少机会多强。”这不光是投资的理法,做人何尝不是?留点余地,才有回旋的空间。人心的笼子,一旦被贪和急塞满了,就透不进一丝风。
我曾见一个朋友,因为急着做大,三年里换了四五个项目,每次都是半路搁下。后来才知道,他在每一个项目上都没用心走到“看清本质”的那一步,就被新的热闹吸走了。芒格说,“探究本质并非朝夕之功”,就是这个意思。你不坐冷板凳,就等不来水开的时候。
顿悟的时刻,常常是在你放下急躁的时候悄悄来临。那天我翻看芒格的“安全边际”原则,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投资护身符,也是人生护身符。一个人若能在心里留一块安全边际——不把时间排得满满,不把钱花到一分不剩,不把自己逼到墙角——那人生的路,便不容易被一阵风吹倒。原来智慧不在高深的词句里,而在你是否愿意给自己留余地、留气口。
再想想他那句“与众不同”,并不是标新立异去哗众取宠,而是敢于在热闹中冷静,在一致中保持独立的眼光。这份从容,像冬天的一壶热茶,不急着喝,手里捧着,便有暖意。这时你会发现,真正的高手,不是用力跑得快的人,而是能稳稳走到终点的人。
于是你忽然明白,芒格反复强调的“能力圈”“延迟满足”“安全边际”“与众不同”,不过是告诉你——人生不是一场拼命抢跑的赛道,而是一片需要用心耕耘的田。你每天播一点,护一点,舍得等一点,就能收获别人看不见的丰盈。你不必追求每天都惊天动地,但要让每天都比昨天多一分笃定。
明理的时候,你才会笑着对自己说:原来走好眼前一步,就是对未来最大的负责。无论是做生意、投资,还是简单过日子,芒格的智慧落在生活里,就是八个字——守住自己,慢慢来。守,是守住方向和分寸;慢,是让时间参与到你的选择中。慢下来,不是落后,而是为了让脚步更稳。你也会懂得,所谓的高明,不过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简单的原则,不偷懒,不贪快,不乱来。
到那时,你会心安理得地放下那些跟风的喧闹,轻轻地走在自己的路上,偶尔停下来看看花,喝口茶,和朋友闲聊几句,也不担心落在别人后面。因为你知道,人生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谁笑到最后还走在路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编著,中信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查理·芒格多年公开演讲与思想精华,能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其智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