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父母不亲的人,反而更幸福?
2025-08-15
人要想真正过得自在,不是死抱着过去的伤,而是学会慢慢放手。
我曾见过不少人,嘴里说着要往前走,心却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牢牢系在童年的院子里。那院子或许有父母的责骂,有打翻的饭碗,有冷漠的背影,也有一阵一阵走不掉的寂寞。于是,他们成年后遇到麻烦,总会下意识地指着那根绳子,说是它让我动不了,说是它让我一辈子也这样了。可绳子真有那么紧吗?还是我们自己抓着不放?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跟那根绳子较劲,越挣扎越缠绕;也有人忽然有一天松了手,让它随风飘去,自己转身走向更宽的路。
小的时候,我们总以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应当的,是天生就有的,就像空气、水一样,不用去怀疑。可是有些孩子生来就缺了这一份,有的是父母脾气大,有的是父母心病重,还有的父母干脆缺席。这样的孩子,早早就得学会自理、学会忍耐、学会照顾别人。但心里呢?还是盼望有一天父母能像电视剧里那样,拍拍肩、说一句“我一直都在”。等啊等,等到明白,有些人不来,是不会来了。那个时候,有的人从此心口结了块冰,有的人却把那块冰放在太阳底下,让它慢慢化掉。
我认识的小B,就是那种会让冰化掉的人。他的家里乱成一团:母亲的情绪像风里的烛火,忽明忽暗;父亲常年醉醺醺,发起脾气来毫不留情。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照理说,该变得又硬又冷,可有一天,他在学校里忽然看清自己——原来他已经学会用父亲的口吻骂人,用父亲的样子瞪眼。他吓了一跳,心想,如果我再不收手,这辈子就真成了另一个他。于是,他不再盼望家里会变,不再耗力去证明谁对谁错,而是把眼光挪到自己的书本和未来上。别人笑,他也能笑,别人说话,他听得进去。心里的那口气,慢慢平了下来。
转念的那一刻,就像有人忽然在黑屋子里点了一盏灯,不是屋子变了,是你不再摸黑走路了。心智模式——这个听起来学术的词,说白了,就是你第一反应的方向。遇事,你是先怨,还是先找法子?你是往回看,还是往前看?小B换了方向,所以他走出了那条坑坑洼洼的小路,找到了平坦的道。而小A呢?他每一步都要回头瞪那座老房子,走不远,还老摔跤。
有一个外国姑娘塔拉,家比小B的还糟糕。她的父亲固执得像山,不许孩子上学,母亲又只会退让,哥哥还会打她。这样的日子,她熬了十几年,本以为一辈子就这么过。可她的哥哥告诉她,外面的世界和父亲说的不一样。她动了心,哪怕要离开家、要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她也决定试一试。后来,她一边干活一边自学,从山里走到大学,再走到剑桥。她说,如果未来注定没有家人参与,那我宁可先离开。说这话的时候,她一定很痛,可也正因为痛,她才懂得,人生是自己的。
很多人说,父母养你不容易,你怎么能不亲近他们?可亲近不是强求,血缘也不是枷锁。若这段关系只会让你一再受伤,那离远一点,反而能活得平和。南怀瑾先生常说,人要认命,也要改命。认,是承认事实,改,是调整自己。你无法叫一棵冬天的树开花,但你可以走到有花的地方去。
真正的幸福,不是父母变得完美,而是你不再等他们变完美才过好日子。你承认他们的局限,承认那份缺憾,也承认自己的责任——我若不为自己负责,就不会有人来替我负责。你不必故作坚强,也不必日日控诉,而是学会在琐碎里给自己加温,在孤单时也能安住当下。渐渐的,你发现自己像一条河,虽源头浑浊,却能一路清澈下去。
等你这样活一段日子,你会发现,和父母不亲,并不妨碍你拥有好的婚姻、真诚的朋友和自在的心。反而因为你走过那段缺爱的路,更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也更懂得爱自己。这份从苦里熬出来的甜,比任何人施舍的温暖都更稳。于是你不再害怕过去,不再被绳子拴住,甚至可以回头笑一笑:原来那段日子,是来教我长大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塔拉·韦斯特弗著,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版。书中讲述了作者如何从封闭、充满暴力的家庭中走出来,找到自我与自由的过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