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类人,不适合做领导
2025-08-15
人啊,能不能当个好领导,不是看你能不能发号施令,而是看你愿不愿意天天面对麻烦,还笑得出来。
世间的事,都是人来做的。人一旦成了群,就有了高低、有了分工,有人领头,有人跟随。做领导,听起来威风,其实是日日夜夜绕着问题打转,和人打交道,比做事更费力。管理,就是不断地解难题,旧的刚解完,新的又冒出来,就像院子里刚拔掉的杂草,转眼又长了新芽。你若嫌烦,若怕累,若总想找一条不出岔子的路走,那这条路注定走不长。正如陈老师所说,管理人不是轰轰烈烈的热闹,而是悄无声息的持久战。那持久战,不光消磨耐性,还会照出你的心性。你得能在反复的磕磕绊绊中稳住脚,在一次次看似相同的问题里找出不同的解法。这不是靠一时的聪明,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定力与耐心。
许多人一当领导,第一反应是要显示水平,要证明自己比别人高明。于是会议上滔滔不绝,沟通时句句压人,仿佛只要自己赢了嘴,就赢了事。可管理不是舞台,不是你表演的地方。沟通的妙处,在于让彼此心服,而不是让对方折服。说话时对事不对人,批评时留有余地,才留得住人心。倘若每句话都戳在人的软肋上,你也许赢了一时的对错,却输了长久的信任。古人讲“言以载道”,载的是道理,不是戾气。真正会沟通的领导,懂得收敛锋芒,让别人愿意与你同心协力。会开会的人,也不是把场面热闹到沸腾,而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议题谈到结论,定到行动,主持的不是气氛,而是方向。
然而,领导最考验的,不只是嘴皮子和脑子,而是眼力和心力。识人用人,如同栽树,要看土、看苗、看季节。一个人的绩效,多半取决于他的上司;而一个上司的格局,就在于能否发现那些内心自驱、愿意自己成长的人。这样的苗子,不必天天催,它自己就会往上长。可若只盯着考勤、加班,看表面忙碌而不问成果,那管的只是人,不是事。真正的成长,常常在走出熟悉地界时发生,把能干的人放到陌生领域,他才会有突破。领导若总想把人变成和自己一样,那团队只会停在你的高度;若你能去理解年轻人的世界,甚至学着站到他们的角度,那团队才有未来。
有些人当领导,是想让别人替自己拼;有些人当领导,是要带着大家一起拼。差别就在执行上。员工怕犯错,老板想创新,两者的目标并不天然一致。文化一旦形成“差不多就好”,那结果必然是永远差一口气。目标必须清楚,认同必须深刻,执行必须坚定。不要幻想人人都胸怀大志,但必须要求结果兑现。尤其要记住,解决问题的钥匙常常在一线,而不在会议室。只有贴着现场,才能找到真法子。
走到最后,管理的关口,还是在“管自己”。你不愿日日与问题照面,就不必踏入这个局。你不想用行动去影响别人,就别奢望别人会被你感召。你和自己的潜力之间,隔着的往往是习惯、态度、观念和愿望。能否打穿这堵墙,决定了你能不能带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队伍。成功的人,懂得先做那些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比如培养人、搭平台、立制度,因为等到它们变得紧迫时,往往已经来不及。如今的时代,未来和现在几乎重叠,变化之快,不容你一成不变。学是唯一的护身符,不学便是等死。
于是你会明白,不是人人都适合做领导。做领导不是坐在高位发指令,而是蹲在泥地里,手里拿着锄,眼里盯着天,心里想着人。它需要你有解决问题的韧性,有容人的胸怀,有识人的慧眼,有执行的狠劲,更有管自己的定力。若你怕麻烦、怕争执、怕累,那便坦然做一个把事做好的人,也是一种自在。因为领导的路,不是人人该走的路。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