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开始沉默,不太在意社交,不愿讨好任何人,就要恭喜了
2025-08-15
一个人学会安静坐着不慌不忙,是心长出翅膀的开始。
年轻时,人怕空,怕没事,怕一个人待着像掉进无底洞。于是忙着去找人说话,找事做,哪怕只是刷刷手机,也觉得有声音、有影像,心里才安稳些。可人走得久了,才慢慢发现,外面的热闹填不满里面的空。反而在某些静下来的时刻,你突然觉得,自己和自己在一起,也挺好。那时候,才算是心安的第一步。就像老屋门前的石凳,平日风吹日晒,可一旦有人坐上去,哪怕只是喝口茶,它便有了陪伴的味道。
二十多岁的时候,独处像是一杯淡而无味的水,不喝不渴,喝了也没什么滋味。于是我们用恋爱去加糖,用聚会去加盐,用各种热闹去调味。可糖放多了腻,盐撒多了咸,才知道水的清淡是最解渴的滋味。三十岁后,你会发现,朋友可以约,但不必天天约;爱人可以亲密,但不必每分每秒都在一处。哪怕两个人同在一个房间,各做各的事,也是一种安静的甜。那不是疏离,而是彼此都学会和自己待在一起的自在。
独处,并不是关起门来,把自己和世界隔绝。真正的独处,是心里有个温暖的人影作伴。小时候,母亲在厨房切菜,你在院子里玩泥巴,偶尔抬头看一眼,知道她在,心里就稳。这份稳,会化作一颗种子种在心底。长大后,即便一个人坐在灯下,那份熟悉的安定还在。反之,若小时候缺了这份淡淡的陪伴,或者陪伴变成了打扰,心便学不会安静。于是成年后,不是急着找人黏着,就是防备着不让人靠近,两者都累。
学会独处,其实是学会在心里安放自己。就像夜航的船,不必时时靠岸,也不会在海中迷路,因为船上有灯,海上有星。很多人怕独处,是因为一停下来,心里的声音就响了,那些没来得及面对的情绪、疑问、甚至孤单感,一下子冒出来,像黑夜里突然亮起的镜子,让人不知该看还是该避。可如果你愿意坐下来,哪怕先找点温柔的陪伴——一本书,一首曲子,一壶茶——慢慢地,你会发现,那面镜子并不可怕,反而会照见更清晰的自己。
有的人,会用创作去打开这个门。写一段文字,画一幅画,做一件小手工,把心里的感觉用双手捏成形。这时候,独处不再是关在房间里的沉闷,而是一个可以和自己对话的园子。园子里有春花秋月,也有落叶归根。你甚至会期待那段时间,因为那是你和自己相见的时刻。
真正的关系,不是绑在一起,而是彼此都能独立站着,又愿意相互靠近。温尼科特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独处,是因为在早年的生命里,被一个全心全意、又不过度打扰的人好好照看过。长大后,我们可以在亲密关系里再一次学习这一点——既能靠近,又能保持空间。这样的关系,不会让人窒息,反而让人更自由。就像两棵并排生长的树,根交错着汲水,枝叶却各自伸向天。
顿悟往往是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可能是一个深夜,你关掉了手机,房间很静,只听得到自己的呼吸,你突然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可能是和朋友坐在一起,没人说话,但空气里有一种踏实的温度;也可能是在路上走着,风吹过来,你竟觉得它像老朋友打招呼。那一刻,你发现,独处不再是避世,而是与世界的另一种相处方式。它让你在喧嚣里不迷失,在安静中不空虚。
明白这一点后,生活就宽了。不用怕独处,也不必逃独处。你可以在人群中笑得热烈,也能在夜里一个人煮碗面吃得香;可以在关系里相依,也能独自旅行看尽风景。最重要的是,你开始能听懂自己心里的声音,知道什么该留,什么该放,什么值得等,什么无需追。独处不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力量——它让你在任何境地里,都能不慌不乱,脚下有地,心中有光。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情绪发展理论的研究》,作者[英]唐纳德·温尼科特,译者唐婷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755241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