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到的厌倦里有道吗?有的。
2025-08-14
厌倦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心里的形状。
年轻时,我总以为厌倦是坏事,是精神的疲惫,是情绪的低谷,是生活陷入死水的信号。那时,做事三分钟热度,遇到瓶颈便感到烦闷,像喝了淡而无味的汤,既咽不下去,也吐不出来。对人也是如此,相处久了,话题变少,笑意渐淡,心头便滋生出倦意。于是我逃避,换工作,换朋友,换环境,总觉得这样可以驱散那种让人想叹气的沉闷。然而奇怪的是,逃开了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不久又弥漫起同样的气息。原来,厌倦不是外面来的,而是我心里生的。
有一段时间,我刻意去观察这种厌倦。每天做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看同样的面孔,心里的新鲜感一天天磨薄。尤其是傍晚回家的路上,街灯未亮,天空又灰又闷,脚步拖沓,连呼吸都懒得深一些。我问自己,这种厌倦究竟在提醒我什么?是叫我逃走,还是叫我停下?就在那时,我想到一位老友的话,他说:“厌倦是生命给你的小信号,告诉你——心里有个地方没被照到光。”这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我这口沉闷的井,荡出一圈圈的涟漪。
我开始不急着摆脱厌倦,而是让它留在身边,像留一个不速之客在屋里坐下。早上刷牙时,我观察牙刷的毛,晚上洗碗时,我感受水流的温度。那些机械重复的动作,仿佛被放大了,里面居然藏着细微的变化。原来,同样的路径,不是路变了,而是我过去走得太匆忙,从没认真看过路旁的花开花落。慢慢地,我发现厌倦其实是一道门,它的另一面,通向一种细水长流的心境。只是你若总嫌它碍事,这扇门便一直锁着。
有一天,我在茶馆里,听见隔壁桌两位老人聊天。其中一位说:“人年轻时要追高追远,年纪大了就要学会在原地开花。”这句话让我愣了许久。厌倦,恰好是原地开花前的土壤。你若嫌土太沉,便永远等不到花开;你若肯俯身在土里闻一闻,摸一摸,甚至蹲下来拔掉里面的小石子,那些看似没变化的日子,反而会长出清香来。
后来,我遇到工作里重复的任务,再没有急着换;关系里平淡的时光,也不再嫌它无味。因为我知道,厌倦是个老师,它用单调的黑板,一笔一画写下“安住”的功课。你学会了,它就悄悄走开;你没学会,它就耐心等着。厌倦不是生活的漏洞,而是生活的缓冲区,让你在奔跑之间,有机会停下来对自己笑笑。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小王子》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书中有一段狐狸教小王子“驯养”的章节,正是从熟悉与重复中找到意义,与在厌倦中寻道的体会暗暗相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