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丧网红”李雪琴:千万不要低估一个高敏感的人
2025-08-13
真正的敏感,不是脆弱,而是另一种更深的力量。李雪琴在海边说出的那段话,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内心不为人知的一角——他们在外人眼中可能幽默、热闹、好相处,但心里却常常在和无形的情绪拔河。一个眼神的落差、一句无意的话,都能让他们翻涌很久,甚至反复自我怀疑。这样的高敏感人格,就像是一根调得极紧的琴弦,能捕捉到最细微的振动,也因此常常在不合时宜的时刻颤动起来。这种性格让他们累,但也让他们在生活的暗处听见别人听不见的声音,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光影。
如果仔细去看,这种敏感并不是从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而往往是从很小的时候一点点长成的。童年的经历像是土壤,需求是否被回应、情绪是否被看见,都在悄悄决定着一个人后来的感受方式。那种在婴儿时期就频频被忽略的小小失落,会慢慢沉积成成年后的高敏感。于是,他们在面对外界时,感知力比常人高好几倍——快乐能被放大,悲伤也能被加倍。他们会反复琢磨一句话的含义,会因为踩死一只小虫子就心里难受很久,也会在别人一句无心的否定中,把责任全揽到自己身上。别人看起来只是“小题大做”,但对他们来说,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真实的全身感受。
然而,高敏感并非全然是负担。当你换一个角度,它也可能是一种天赋。因为容易共情,他们更能察觉他人的细微情绪,能用心去倾听、去安慰,让人感到被理解和接纳。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能成为协调关系的桥梁,在朋友间更容易获得信任。因为习惯反思,他们往往在思考上比别人更深一层,能从经历中不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避免鲁莽决策。在需要钻研、需要逻辑的领域,这种深度思考就是优势。而对细节的敏锐观察,让他们的创造力常常爆发——很多艺术家、设计师、作家,正是凭着这种细腻感受创造出了动人的作品。天赋和弱点在这里互为表里,前半生也许被困扰,后半生却可能因为学会驾驭这种敏感而绽放。
顿悟往往来自一个过程——当高敏感的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不必总被情绪推着走,生活的重心就会慢慢转变。他们学会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在情绪要过度发酵的时候停一下,让自己从情绪的漩涡里出来。他们学会不再过度反思,把属于别人的责任还给别人,不再揽到自己身上。他们尝试走进人群,在交流中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多弦外之音,也没必要总是猜测别人的意思。这些练习,让他们从“被敏感裹挟”到“引导敏感为己所用”,而这种转化,就是高敏感人格真正的修行。它不是要抹去敏感,而是让敏感成为你看清世界、创造价值的工具,而不是你的枷锁。
当你走到明理这一刻,你会发现,高敏感不是命运给你的惩罚,而是给你的一份特殊礼物。它让你感受更深、理解更真,只是需要你去打磨,让它有边界、有节奏。你不必把自己变成钢铁,也不必时时压抑情绪,而是学会在强烈的感受中,保有内在的稳固。正如那句话说的:“裂缝之处,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当你能用自己的敏感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你就会明白,这种人格不是你的弱点,而是你的底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高敏感是种天赋》(伊莱恩·阿伦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7 年版),作者是研究高敏感人格的先驱,她用科学和温情的方法,教你理解、接纳并善用这种特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