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二本学生的命运,是中国最基本的底色
2025-08-13

命运不是一次考试的分数,而是背后那条看不见的河流。二本学生的故事,就像是这条河上的千万条支流,汇聚着乡村与城市的水色,带着不同的泥沙与波纹,在同一片阳光下流淌。它看起来平静,其实暗流汹涌;它看似相似,其实每一段都藏着各自的艰难与倔强。黄灯十五年的教学生涯,不只是讲课、批卷,更像是在河岸边一次次俯身,看这些年轻的水流如何起伏、如何拐弯、如何在压力下冲出自己的路口。她看到过他们的困惑、焦虑,也看到过他们的坚韧和渴望,那些细微的眼神与纸上的字句,正是一个时代的底色。

在这样的讲述里,起点往往出奇地相似。大多数二本学生,来自不出名的乡村、不显眼的城镇,家里或是打工的母亲,或是下岗的父亲,肩上压着弟弟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他们能来到大学,几乎全靠高考这条相对公平的路。城里孩子也有自己的起跑线,他们可能出自重点中学,甚至在分数上能与名校擦肩,但为了离开父母、向往沿海、追求机会,他们走进了这所普通院校。于是同一间教室里,既有背着浓重乡音的同学,也有已经把家乡方言遗忘的孩子。看似是一次教育公平的成果,但在就业、资源、眼界等层面,这些学生一入学就面对着看不见的天花板。黄灯深知,这并不是谁的个人缺陷,而是结构性的分化与选择的代价。

承接这样的背景,困惑与感受便交错呈现出来。城里孩子走进大学,困惑的往往是电子产品泛滥带来的分心与惰性;农村孩子的心事,却绕不开家庭的沉重负担。胡晓纯是大姐,五个弟弟妹妹都在读书,父母希望她毕业立刻赚钱帮衬家里,但她的心愿是继续深造。李正宏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她渴望的不是财富,而是父母陪伴的短短几天。邱丹丹随父母在广州长大,却在身份认同上陷入了困境——融入城市不易,回到家乡更难。她们的文字,平静中带着深深的矛盾与摇摆,让人看到环境如何塑造了选择,也限制了选择。

当题目变成“我眼中的中国教育”,城乡的差异依旧鲜明。城里孩子多半批判应试教育,把它比作“十八岁以前最大的一次赌博”,人生轨迹被预设,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高考。农村孩子却带着感激——哪怕痛恨题海和压迫,但他们知道,这正是自己得以跨过贫困门槛的唯一通道。苏艳说,没有高考,就没有自己走进大学的机会;陈文婷坦言,虽然它夺走了童年与自由,但也让她看到了更辽阔的天空。这种矛盾情绪,正是中国教育最真实的写照:一边是消耗与压榨,一边是改变命运的可能。

顿悟的片刻,并不总是在课堂上发生,而是常常藏在细小的细节里。黄灯看见这些学生,不再有她大学时的莽撞与放肆,他们的锋芒在一次次排名、一次次竞争中被磨平。他们不再恶作剧,不再轻易质疑,也不再在课堂上与老师发生意外的火花。因为从中学起,他们就背着沉重的压力——就业、买房、竞争——进入大学后,这些压力并没有减轻,反而继续紧逼。高三的他们用虎牌清凉油熬夜记忆公式,进入大学的他们,却依然找不到清晰的人生方向。这种“催熟”的成长方式,让他们能吃苦、能竞争、能应试,却也让他们的精神世界收缩到一个又一个分数与目标之间。

在批阅期末试卷时,黄灯听到了久违的真话——学生说自己“不明不白地学习”,说“只有对生活的无奈”,说“高考是流水线的筛选”。潘洁敏直言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黄庆伟更是写下“乌云已经酝酿着危机”。这些稚嫩却真诚的声音,就像被堵在河道上的水,终于找到一个缺口,冲出来呼吸了一口气。它提醒人,那些看似安静、顺从的年轻人,内心并非一潭死水,而是有波澜、有疑问、有不甘的。只是大多数时候,他们选择了沉默,因为沉默更安全、更符合规则。

明白到这里,才会发现,这个群体的“底色”并不是简单的贫穷或平凡,而是被结构、时代和个人境遇共同塑造的复杂色彩。二本学生并非没有能力,而是他们的大部分精力,从小就被放在了冲破一次又一次考试关口上;他们也并非没有梦想,而是梦想在现实的重压下变得隐形。黄灯的记录,不是为了哀叹,更像是一次照见——照见高考作为唯一通道的残酷与公平并存,照见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脱节,照见那些未被关注的精神疲惫。对有缘人而言,这是一盏灯,提醒我们在谈教育、谈公平时,不要忘了这片最宽阔、最沉默的河面。只有看见他们,理解他们,社会才可能真正为更多年轻人打开空间,让不同的水流都能奔向更辽阔的海。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年版),这是黄灯多年教学观察的结集,真实呈现二本学生的生活与精神状态,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教育与青年命运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