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27岁技术总监,收入太高,心头慌得一比
2025-08-13
钱来得太快,不懂握住,就像抓水一样留不住。
世上有的人,机遇一到,青云直上,年纪轻轻就坐到别人望尘莫及的位置;有的人,辛苦半生,还在原地徘徊。年轻的总监,二十七岁,八万月薪,手下几十号人,看着是风光,其实心里发慌。慌什么?慌自己底子不够,慌这好日子来得快去得也快。人怕的不是没机会,而是没准备好就被推到高处。风大了,站得不稳,就会跌得很疼。一个人能不能守住局面,不在于一时的头衔,不在于眼前的收入,而在于他有没有把脚扎进土里,积蓄力量,养成能打持久战的底气。这就是心里那杆秤,知道轻重,明白根基才是最大的安稳。
我年轻时也遇过这样的风,三十出头坐上大厂研发总监的位置,心里觉得是本事成了,其实是平台托着。换到一个从零开始的地方,所有体系要自己搭,我才发现自己手里的家伙什不够用,半年的工夫,自己就知难而退。那时才明白,人在顺风的时候,容易看不见自己短处,以为一身本领无所不能。可真正遇到没有依靠的阵地时,才知道哪块地硬、哪块地虚。所以我劝年轻的朋友,第一是下笨功夫,把看似枯燥的本事磨到骨子里,不做空心人;第二是跳出舒适圈,别只守着眼前这一亩三分地,要在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练出来多面手的本事;第三是养成能受用一辈子的好习惯,把自己炼成离开任何平台都能立得住的“独立部队”。这是长征路上的三件宝——粮草、武器、耐力,缺一不可。
一个人的根基,不在嘴上,在作息,在精力,在思维的厚度,在利他的胸怀。作息是军令,一乱全乱。有人拿“补偿性熬夜”当放松,结果睡眠打乱,白天精疲力尽,正事全耽误。我这些年学会了规律生活,固定时间睡起,不带电子设备上床,让身心休养生息。精力管理,是打仗的补给线。三十岁以后,体力、记忆都会走下坡路,不懂调养,就会被消耗殆尽。晨起运动、午间放空、晚间读书,这些像是生活的小事,其实是让身心保持锋芒的暗功夫。读书,是学问的源泉,写作,是思维的操练;不读不写,脑子迟早生锈。计划和复盘,是行军的地图与哨兵,不管哪条路,都要事前谋划,事后总结,不然走着走着就迷了方向。利他,是最高明的利己。帮别人搭桥,也是给自己留退路;给别人一杯水,也是在为自己蓄泉。人心不是算计得来的,而是换来的。
顿悟的那一刻,是明白风光只是表象,扎实才是本质。职场就像战场,平台是你的根据地,能力才是你的武器,习惯就是你的后勤。靠平台,你能走得快;靠自己,你才能走得远。不要怕慌,慌能提醒你未雨绸缪;不要怕慢,慢能让你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实。收入高了,不是可以躺着享受,而是该反问自己:离开现在的阵地,我还能打赢下一场仗吗?有了这样的警觉,就不会被眼前的风光迷了眼,也不会在风向一变时慌了手脚。人这一辈子,要做的是,把自己锻造成离开谁都能生存的“超级个体”,这才是真正的安全感。
明理就是,要懂得用高处的时间修底子。别等到被迫下山,才发现鞋底磨穿、粮袋空空。财富、职位、名声,这些都是流动的水,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本事、眼界、品格,这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才是不会流失的存粮。年轻时,得势不要轻狂,得利不要贪快,要学会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此,哪怕有一天平台不在,风向转了,你也能稳住阵脚,从容应对。这就是在顺境里练兵,在逆境里出击的道与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精力管理》,吉姆·洛尔、托尼·施瓦茨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