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那个“女儿花3万买小吃”没发火的妈妈,引7万人点赞!家庭中的松弛感,到底有多难?
2025-08-13

孩子心里有了底气,比什么都重要。

人活在世上,最怕的是遇事先慌了神。神慌了,话就乱了,手就抖了,事就坏了。一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天地,这天地是风是雨,是暖是寒,全看大人脸上的神色、心里的秤砣。若父母遇事如山崩,声色俱厉,那孩子便如惊鸟,稍有风声就四散逃避;若父母遇事如水流,沉静从容,那孩子便如小舟,虽遇急湍,仍可稳渡。那年小女孩买个馕,手一抖,三万多元流了出去,这在寻常百姓家不是小数,换作寻常脾气,恐怕早就劈头盖脸一顿责骂。可那位母亲,却能一面奔着解决去,一面给孩子擦眼泪,嘴里还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回到家还能开起玩笑,把一块馕说成“黄金大饼”,让哭腔变成笑声。她这样做,不是糊涂,而是心里有了大格局,明白事可以处理,孩子的心一旦吓坏了却很难复原。

在这一点上,母亲的情绪就是家里的气象台。天色晴朗,风和日丽,孩子心里才有阳光,遇到挫折不至于一蹶不振;若是狂风骤雨,电闪雷鸣,孩子自然会捂着耳朵、缩着脖子,学会的是回避与恐惧,不是应对与担当。母亲若常年喜怒无常,怨声载道,那么家里的天,便常年阴云密布,孩子也会沾染这种气息,长成一个多疑、怯懦、没安全感的人。这不是虚言,心理学早有“踢猫效应”之说——一环一环传下去,最末端的往往是无辜的孩子。父母身上若总是带着怒气,那孩子便在日复一日的冲撞中学会躲避,而不会学会正面解决。可世事纷繁,不会解决,只会躲避,终归是要吃大亏的。

再看父亲的担当。一个家,母亲是炉火,父亲是屋梁。炉火温暖,屋梁顶住风雨,缺一不可。父亲不只是挣钱养家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孩子何为责任,何为依靠。有人家的父亲,总爱对孩子说:“你替我多帮帮妈妈。”这不是一句客套,而是把担当的种子埋在孩子心里。孩子长大后,自然会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亲情面前肯付出。反之,若父亲常年缺位,不闻不问,孩子心里那根骨气就容易软,面对社会也会缺乏勇气。父亲的形象,尤其在孩子六到十三岁的年纪,是最容易刻进骨子里的,这时候的榜样,决定了孩子日后面对风浪的姿态。

而最不容易的,却是家庭里的松弛感。松弛感不是放纵,也不是懒散,而是一种宽厚与笃定。宽厚,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他跌倒了能再站起来;笃定,是遇到风雨不慌不乱,让孩子知道,天不会塌下来。这样的家庭,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把天翻个个儿;不会因为一次失误,就把孩子打进冷宫;更不会用冷嘲热讽去刺伤孩子的心。相反,他们会用轻松的口吻缓解紧张,用玩笑化解尴尬,用一同面对的姿态,教孩子学会担当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压力,而是力量。

顿悟便在这里——真正的教养,不是父母嘴里那套大道理,而是遇事时的举手投足。孩子从父母的眼神里学会勇敢,从父母的语气里学会从容,从父母的处理方式里学会思考。母亲的情绪,是家里的风向标;父亲的担当,是家里的压舱石;松弛的氛围,是家里的温床。三者齐全,孩子便有了底气。底气不是一朝一夕的鼓励,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是在一次次的风浪中,看见父母站得稳、笑得开、办得妥。这样的孩子,即使将来独自走在外面,也不会慌张,因为他知道,遇到再大的事,总有办法解决。

明理之时,我们就该清楚,家庭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孩子多少知识,不在于给孩子多少物质,而在于塑造他的心性。心性坚实,方能担事;心性温厚,方能聚人。父母自己先要修身养性,情绪稳了,孩子自然安;肩膀硬了,孩子自然敢;气氛松了,孩子自然活。与其事事追求完美,不如时时修炼心境;与其盯着孩子的短处不放,不如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家才是孩子的港湾,而不是战场;亲子关系,才是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消耗。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著,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本书从生活实例出发,讲述如何通过日常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与独立人格,实用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