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个37岁大学女老师的自述:2020年我从体制内辞职,现在后悔了吗?
2025-08-13

人活着,最怕一辈子都在忙,却没干自己心里认的事。

一个人若要在世上安身立命,首先得问自己:我这一生究竟是为谁而活?是为别人的眼色、评价、规矩,还是为自己心里的那点真火?作者当年在体制内,光鲜的名片、稳固的编制、排得满满的奖项,本是旁人眼中的好路,可她看得真切:这些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握在手里不过是虚影,真正的自我反倒被推在了身后。人的一生,若总被别人的评价体系牵着鼻子走,就像戏台上的木偶,线在别人手里,神气一时,失了线便摔个四脚朝天。她看到过老先生墙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领导接见的荣耀,一张是悲痛的回忆——中间隔着的,是命运翻脸的冷酷。她明白了,能给你的赞美,就能夺走;把你捧上天,也能摔进泥。于是她问自己,若有一天不再有人看见我、不再有人夸我,我还愿不愿意继续做眼前的事?这问题一照,虚荣就破了。

体制内有自己的规则,有人能熟门熟路地捞到名额、奖项、证书,把外壳镀得锃亮,却未必真下过苦功。作者看明白了,有人靠活动能力换利益,有人靠资源换机会;而她想要的,是在学习、思考、写作里踏实心安。她试过跟着评比、争取“教学能手”,结果发现那不过是面向领导的十五分钟表演,和学生的实际学习好坏无关。她宁愿放弃这种空头荣誉,也不愿牺牲独立思考的课堂。她说,社会学的价值在于“是什么,为什么”,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与错”,那是道德宣传者的事。她拒绝在课堂上偷偷撒盐去引导学生的立场,因为那会剥夺他们独立判断的自由。这种拒绝,不是反骨,而是护住学术的清洁。

然而,单凭理念并不能遮挡焦虑。她也曾有过从众的心态,想读博士、评职称,看别人怎么走自己也跟上去。直到目睹朋友为职称、学位耗尽青春与健康,她才猛然省悟:人生宝贵的精力,要么换来物质回报,要么得到精神满足,两者皆无时,那就是在耗命。身边也有亲友,把平台当本事、把运气当实力,脱了外壳才知寸步难行。她由此认定:真正能带出门的,是扎在自己骨子里的技能,不依赖风口、不依赖行业,只依赖个人的真功夫。

当她下决心离开体制,外界的不解与劝阻纷至沓来。有人说她不会做生意、不会周旋,出去难活。但她心里清楚,自己最大的长处在读书、写作、社会学知识传播,短处是在权谋、应酬。既然如此,就走长处的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自己擅长、热爱的事中。她不追不熟悉的生意,不赶短视频的风口,而是稳稳地在自己的专业里深耕,把写作、社会学、读书、创作连成一条线,无论平台怎样变化,这条线始终在自己手里。

顿悟往往不是在喧闹中,而是在静坐之时。她离开体制,失去了固定薪水、福利保障,却收获了久违的安宁。早晨七点坐下读书、整理、写作,忙到夜里十一点,虽然累,但心里安稳,因为她终于活在了自己愿意的轨道上。过去的焦虑,是怕一辈子都被别人规矩裹挟,把想画的画、想写的文推到退休之后;现在的踏实,是哪怕收入还不算丰厚,也在真实地消耗生命去创造,而不是去应付。她说,人生不能舍本逐末,不能只追结果不顾过程。荣誉、等级,应是登山途中偶然遇到的蝴蝶,不是攀登的唯一目的。

明理的时刻,便是看破虚荣与束缚的时刻。人活一世,不能总活在别人布置的赛道上,要学会给自己立规矩。第一,认清自己性格,是爱安稳还是爱变动;第二,认清长处短板,扬长避短,不死磕不擅长的路;第三,认清过去的成功是靠自身能力,还是靠平台与运气;第四,在熟悉领域深耕,把技能磨成利器;第五,明确目标,问自己,即使没人看、没人夸,是否还愿意做眼前的事。做到这几点,便不惧风口过去、不惧平台更迭,因为你已在自己的海洋里畅游。等到生命终点回望,不会因为荒废而遗憾。

真正的自由,不是到处走,而是能稳稳地站在自己选的地方,心不虚,眼不怯,脚不乱。作者最后说,她不要人前的面子,只要独对自己的自尊。别人等着看笑话,她不在他们的评价体系里。哪天去开面馆,那也是自己的趣事之一,因为生活的意义,在于真实、丰盈地体验,不在于别人如何评说。天地广阔,评价体系千百种,惟有自己的喜好与追求,才是唯一的尺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书中《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等篇,对认识自我与世界、确定方向有极大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