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随便吃苦
2025-08-13

不分青红皂白去吃苦,往往是用力错了地方。

人这一生,吃苦是难免的,但不同的苦,指向的路不一样。有的苦,让你越走越亮堂;有的苦,却让你陷得越来越深,甚至在原地打转。我们被教育要勤奋,要能忍耐,要吃得了苦,这没错,可若不分苦的层次,只是一味咬牙撑着,就可能像一条被拴在磨盘上的老牛,日复一日走着同样的圈子,累得满身是汗,却离目标越来越远。修行中也有类似的道理,佛经里说“精进”,不是盲目用劲,而是心与方向合一,脚踏的每一步都在路上。

我曾见过太多人,他们的生活轨迹几乎相同:早出晚归、节衣缩食,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榨干。他们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奋斗,殊不知很多苦原本就不该吃——为了省一顿早餐的钱,空着肚子工作到晕倒;为了省电,盛夏不开空调,热得心口发闷;为了多赚点加班费,长年透支身体,换来慢性病和疲惫不堪的精神。这样的苦,没有铺路的作用,只是在掏空自己。修行里称之为“无明行”,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却被习惯和惰性蒙蔽,硬要撞南墙。

可是,这个世界并非所有的苦都要回避。真正让人脱胎换骨的,是那些能提升你生命质量的苦。它们可能是你下决心学习一门新技能时的煎熬,是你规律作息、控制饮食时的自律,是你一次次推开舒适区、走进未知领域时的不安。这些苦有方向、有积累,就像农夫在春天的辛勤耕耘,虽辛苦,但秋天一定会收成累累的果实。不同的是,低级的苦是反复消耗,高级的苦是持续增值。

我想起一个年轻朋友的故事。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流水线,每天拧同样的螺丝,动作熟练得闭着眼都能完成。但三年过去,他的工资几乎没涨,生活依旧拮据。后来,他跳出这份工作,去学编程,最初几个月几乎天天熬夜敲代码,头发掉了一大把。但一年后,他不仅找到了高薪工作,还有了自主选择的自由。他说,那段学编程的苦,比之前在流水线的苦累十倍,可他乐意,因为看得到出口。修行亦如此,闭关静坐、持咒诵经并不轻松,但它能让你的心更澄明,脚步更笃定。

顿悟的那一刻,往往是你从无效吃苦转向有价值吃苦的分界线。你会发现,原来痛苦本身不值得追求,值得追求的是痛苦背后的成长。一个木匠打磨木料,手上布满老茧,这些苦不只是劳累的印记,而是他技艺精进的凭证;一位长跑运动员顶着烈日奔跑,汗水湿透全身,那不是自虐,而是为了突破极限、刷新成绩。修行者长夜打坐,不是为了受冻挨饿,而是为了照见内心的光明。这时候,你不再以“能吃多少苦”来衡量自己,而是看“所吃的苦能否带我抵达我要的地方”。

当你明白这一点,生活会变得不同。你开始舍弃那些消耗生命的忙碌,学会说“不”,不再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你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能让自己成长、拓宽眼界、积累底气的事情上。你发现,苦并不可怕,怕的是白苦一场。就像修行路上,怕的不是山高水远,而是你一心想着走,却一直绕在山脚打圈。

所以,成年人最大的自律,不是逞能去硬扛,而是看清楚哪些苦值得吃。愿我们每一次低头流汗,都是在为未来的幸福铺砖;每一次的咬牙坚持,都是在靠近内心的愿景。如此,苦就不再是生活的重负,而是通向自在的桥梁。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安德斯·艾利克森著,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详细解析了高效练习与无效重复的区别,与“吃对苦”的理念不谋而合,能帮助读者把努力用在正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