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华为不会对工龄实施保护,只是对你的贡献进行保护。
2025-08-13
有些人走得久了,就以为路会一直为他铺下去。工龄,就像一张记录你在一家公司多少年的时间表,但它本身不等于价值。任正非这句话,是把一记醒钟敲在每个员工的耳边:我们尊重你的努力,但不是因为你待得久,而是因为你做得好。长久的时间可以积累经验,也可以养成惰性;贡献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被留下和珍视的真正标尺。
在许多组织里,资历常常变成一种无形的护盾。有人依赖工龄坐享稳定,有人用“我来了多少年”来抗拒变化。可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多待几年就放慢脚步。市场的变化、技术的迭代、用户的需求,都在用贡献来评判你的价值,而不是用你站在原地的时间。把保护建立在贡献上,其实是对每个人的尊重——因为它承认每一次付出、每一份成果的意义,而不是仅仅看数字上的年头。
我曾见过两个同事,他们入职的年份几乎相同。一个人不断学习新技能,主动参与新项目,贡献的成果能直接推动业务前进;另一个人依赖多年形成的惯性,按部就班,能完成任务,但从不多想一步。几年后,前者即便遇到裁员浪潮,也因手里握着关键项目的成果而安然无恙;后者虽有更长的工龄,却因缺乏持续的贡献而失去了岗位。这不是冷酷,而是现实的公平。
顿悟常在比较中出现。你会明白,保护工龄的组织,可能一时让人有安全感,却也可能养出不思进取的温床。保护贡献的组织,则把激励与实际价值绑定,让每个人都明白——你今天的努力,决定了你明天的立足点。这样的机制,看似无情,却能让集体长久生机勃勃。因为它让每个人都保持学习和创造的紧迫感,让团队不被时间沉积的惰性所拖累。
明理之后,你就会主动去寻找自己的贡献点。你会问自己:我的工作是否能被替代?我的成果是否有持续的影响力?如果答案不理想,你会开始主动调整——学新技能,优化流程,接触新领域,主动解决没人管但影响大的问题。你也会学会记录自己的贡献,把成果清晰可见地呈现出来,让价值有据可查。渐渐地,你会发现,这种以贡献为核心的生存方式,不仅能让你在任何组织中站稳脚跟,还能让你在职场之外同样受用。
贡献是你的铠甲,也是你的通行证。工龄只是数字,贡献才是你在时间长河里留下的刻痕。别害怕失去工龄的保护伞,因为当你手里握着足够的贡献,你自己就是最坚固的伞。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著,机械工业出版社),本书强调个人在组织中必须以成果和价值来衡量,而非以在岗时间为唯一标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