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部分专家作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对标清华大学教授或副教授的待遇标准。
2025-08-12
心若立在长远处,脚下才走得稳而深。
我常想,真正的基础研究,不像筑一座快见成型的房子,更像是在黑夜里种一片林子。你手里握着种子,脚下踩着荒土,四周看不到任何建筑的轮廓,甚至风吹雨打还会让你怀疑,这些种子能不能发芽。可是,只要你懂得它的价值,就不会急着要在一年里看到森林。那些潜心做纯理论基础研究的人,正是这样的林中种子播撒者。他们在书桌前,或在实验室的灯下,不为立刻的喝彩,不为眼前的利润,只为在更深更远的时间里,开出影响人类认知的花。
当我们谈到待遇标准,去对标清华大学的教授或副教授,不只是数字的比较,也不是名号的虚荣。这背后是一种对长期价值的认可,一种对精神投入与生命付出的尊重。纯理论研究,有时像是对着虚空说话,你不知道自己这一笔下去,会不会在若干年后成为别人脚下的石阶。但如果社会和组织不能给予这些播种者稳定的土壤与适宜的阳光,他们很容易被迫放下铲子,去做眼前可以换来温饱和掌声的事情。
我承认,在快速变化、急功近利的环境里,坚持做基础研究的人,是稀有而孤独的。他们的工作节奏与大多数行业的“周产值”“月效益”格格不入。他们面对的,是没人走过的小路,是需要自己去测量、去命名、去证明的未知领域。他们的成果,往往不能直接变成手机上的一个新功能,不能立刻化为一件畅销的商品,但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公式、定理、算法、模型,成了后来无数产业的基石。正如钢筋水泥不能自己卖作房子,但没有它们,高楼一砖都立不起来。
顿悟是在某个偶然的时刻。那一年,我在一场基础物理的研讨会上,听一位老教授讲他年轻时研究的某个粒子行为模型。当年,他的论文发表后几乎无人问津,甚至有人质疑其方向偏僻无用。几十年后,这个模型却成了新一代加速器实验数据分析的核心方法,被国外多个顶尖实验室广泛应用。老教授只是笑着说:“我只是比别人早一点看到那道门。”那一刻我意识到,基础研究是为后来的人点灯,而待遇与尊重,就是给点灯的人一间可以避风的屋子、一盏可以不灭的灯油。没有这些保障,他或许早在二三十年前就被迫去走另一条路了。
而这种保障并非单纯的经济数字,而是一种社会共识:我们愿意为未来投资,我们认可长周期价值,我们知道人类前行需要有人在黑暗中默默试路。这种共识,需要以制度体现出来,比如明确的职级待遇参照,比如科研资源的稳定供给,比如学术自由与容错空间。这正是“对标清华大学教授或副教授待遇”的意义——不是炫耀名校的光环,而是让科研人员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有与他们使命相匹配的支撑。
明理之后,我们也就更容易看懂这样的安排。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若眼中只有眼前的利润表,必将错过许多长远的机会。基础研究就像深海里的洋流,表面上看不到波澜,但它推动的,却是整个气候的变化。尊重和善待那些在深海中探测、测绘、记录的人,就是在为自己未来的航行铺设航道。对标高水准的待遇,不是奢侈,而是对未来的务实投资。就像农夫知道,播下的不是明天吃的粮食,而是三五年后可以养全家的丰收田。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基础研究的力量》黄伯云著,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603432。本书以通俗语言讲述了基础科学对国家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正好契合纯理论研究与长远保障的重要意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