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干部在同一岗位或同类岗位待的时间太长,如果没有突破性的思维,就容易内卷化。
2025-08-12

人待在一个地方太久,眼睛就会忘记远方的颜色。

修行中,我常感到一个人若总是踩在同一块石头上走路,脚底会被磨得极熟,可眼中却会渐渐失去山川的全貌。干部也是如此,若在同一岗位、同类岗位待得过久,没有新的视野和思维突破,便会陷入一种“看似忙碌”的停滞。外表上,他们可能依然在处理事情、开会、写报告,但内里早已如水缸里的水,不再有活泼的涌动,只有缓慢的蒸发。这种状态,便是内卷的温床——看似用力,却不再前行。

在很多组织中,稳定被视为优点,长期在一个岗位上的干部被认为经验丰富、熟悉业务。确实,熟悉能带来效率,积累能带来深度。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熟悉变成习惯,习惯变成依赖,依赖再变成不愿改变的惰性,那么原本的稳定便成了阻力。久而久之,人的思维不再主动去探索未知,而是本能地沿着旧路走,哪怕前方的道路已经被堵死。更糟的是,这种状态还会在团队中传染——大家都学会了用重复来证明存在感,用细枝末节的竞争来掩盖方向的缺失。

我曾在修行的小院里见过这样的景象:一位师兄每日负责同一片菜地,十年如一日。他的锄头使用得比任何人都熟练,甚至闭着眼也能在行间翻土。然而,当土壤的肥力逐年下降,他仍固守旧法,拒绝新的耕作方式,直到菜地收成锐减,才发现自己早已困在了“熟悉”的陷阱里。这与干部在同一岗位上的困境何其相似——过于习惯旧方式,就会拒绝新思路;看似稳扎稳打,其实是在原地画圈。

顿悟往往来自一瞬间的反照。有一次,山雨将至,风急云低,师父让我换下原本负责的院门巡视任务,去帮忙修理后院的屋檐。我一开始极不情愿,觉得自己做门卫做得最好,何必去干不熟悉的事。但当我站在屋檐下,踩着湿滑的木梯,望见从未细看过的山谷,我才发现,原来自己眼里的世界一直被“熟练”圈得很小。这一瞬,我理解了:换位并非否定能力,而是唤醒沉睡的感知。干部也一样,调岗、跨部门、接触新领域,不只是为了补短板,更是为了打破固化的思维格局,让眼睛重新看见远方的颜色。

思维的突破,不是偶然的天启,而是有意制造的“陌生感”。陌生感迫使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适应,而这些过程正是防止内卷的良药。内卷的本质,不是努力太多,而是努力的方向被锁死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导致所有付出都在相互消耗,而非推动前进。组织如果希望干部保持活力,就要像园丁一样,定期将植株移栽,让它们的根系去触碰新的土壤。这样,即使环境变化无常,干部的思维与能力也能保持生长的弹性。

明理之后,我愈发觉得,防止干部内卷化,其实是防止心灵的衰老。心一旦安于舒适,就会逐渐对新事物失去好奇,对挑战失去勇气,对自我要求失去锋芒。无论在企业、在修行还是在生活中,真正的成长,都是在不断打破熟悉、走向未知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个长期不换位置、不换视野、不换问题去思考的干部,就像停泊太久的船,外壳会被藤壶和藻类覆盖,虽然仍在水面,却早已失去了航行的力量。

所以,干部要时常主动问自己:我是在走路,还是在原地踏步?我的努力是在开辟新路,还是在围着篱笆打转?而组织的责任,就是要创造让干部“走出去”的条件和理由,让他们在新领域的挑战中,重新长出锐利的眼光和敏捷的身手。唯有如此,团队才能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Peter M. Senge 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本书深入探讨了组织如何通过持续学习与思维突破,避免停滞与内卷,保持长期竞争力与创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