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洞察力来自哪儿?一是来自于自己丰富的亲身实践;二是来自于深厚的理论素养。
2025-08-12

眼睛看到的只是表面,心看见的才叫洞察。

我记得年轻时做事,总以为只要眼尖、手快,就能把事情看透。可一次在乡下帮朋友种稻子,我才明白自己错得多么彻底。田里有水有泥,秧苗看上去都差不多,我随意插下一排,心想活着就好。朋友走过来,摇摇头,把我的秧苗全拔了重插,说:“不分壮苗弱苗,不看水势风向,你插得快也白搭。”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真正的洞察,不是靠看几眼得来的,而是要有丰富的亲身实践,把看似细小的差别,练到能在一瞬间分辨出来。

实践是洞察的第一个源泉。你去田里插过秧,才能看出土质的差别;你真的开过船,才能判断浪头的脾气;你亲手做过一件事,才知道书上没写的细节有多重要。久而久之,你会在别人还在疑惑的时候,凭着经验就找到了症结所在。那种判断力,正是从一次次的真实碰撞中淬炼出来的。修行里说“脚到心到”,就是告诉我们,不是心里想一想、眼睛看一看就算数,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做,让感官和心神一同参与。

但实践只是半边的桥。另一半,是深厚的理论素养。理论就像地图,它帮你把散乱的经验串起来,形成一幅更完整的认知图景。没有理论,你在实践中得到的感受,可能只是零碎的点,靠直觉能用一时,却未必能推而广之。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你从一次插秧的体会,推想到其他类似的规律,从一条河的水性,想到无数条河的共性与变数。

我见过一位木匠,他年轻时在各地做活,见识过无数种木料与工法,手艺极好。可直到他读了一些木材结构和力学的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过去的一些做法,虽然有效,却是凭感觉凑巧对了。他说,有了理论,他不但知道“怎么做”,还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甚至可以在没见过的新木料上快速判断处理方法。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力量——一个给你眼睛,一个给你头脑,两者交融,才生出真正的洞察力。

顿悟是在一次山间行走时来的。山路蜿蜒,我见一位挑柴的老人走得稳健,脚步精准地落在石缝间。我问他怎么知道哪块石头不滑,他笑道:“你看石头的颜色、形状,听脚踩下去的声音,就知道了。”我照着学,才发现这需要两方面的支撑:一是他几十年走山路的经验,让他能在一瞬间判断;二是他心里有一套判断逻辑,知道颜色发暗的石头多半湿滑,形状平整的石面多半安全。这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眼能看、耳能听、心能断。

修行里有句话:“知而行,行而知。”光有理论而不行,就像背着地图却从不走路,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光有行而不知,就像乱闯的旅人,虽能走出几步风景,却很难走到更远的地方。洞察力,不是天生的慧眼,而是日复一日的累积:今天在尘土里摸索,明天在书页间印证,让感性和理性互相照亮。

明理之后,我觉得,洞察力像一把利刃,刀刃是经验,刀背是理论。刀刃让你能迅速切入问题,刀背让你在切得深时不至于折断。只有不断打磨刀刃,锻造刀背,才能在关键时刻用这把刀,切开事物的表皮,看到最真实的内核。

所以,要想有洞察,就要肯下地、敢流汗,同时要肯读书、愿动脑。脚走得多,书读得深,心自然会亮,眼自然会明。那时你会发现,看世界,就像看一片叶子,别人只看到绿,你却能看见它的脉络、它的水分、它从哪里来、又会往哪里去。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思考,快与慢》【美】丹尼尔·卡尼曼著,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34826。本书结合心理学实验与理论,深入剖析了经验与理性在洞察与决策中的作用,与本文的主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