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怎么选人才?实践中选人才,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选人才。
2025-08-12
人才像水,有时清泉在山谷,有时江河在荒原。
在世间行走久了,你会发现,选人才并不是在一片整齐的苗圃中挑选一棵最直的树,而是要敢于走进深山老林,去寻找那株虽不在园圃,却在风雨中长得最坚韧的木。许多人选人时,习惯看履历,看背景,看谁曾在哪个光亮的地方站过,可真正的用人之道,不是问他曾站在哪里,而是看他现在能往哪走,能不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扎下根,并且生长。英雄不问出处,不拘一格,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心胸、一种胆识。
古来能成大事者,往往不是出自名门。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汉家柱石;陶朱公曾是商贾,辅佐越王灭吴归来后又富甲天下;更近的时代,许多科技巨匠甚至连大学文凭都没有,却能改写世界的运行方式。这些人的共同点,不在于起点,而在于那股不服输的劲儿,那颗肯为目标付出的心。世人眼中的背景,不过是包装纸,而真正的内质,只有在火中炼、在水中试,才能显出真色。
然而现实中的选人,常常容易被光环迷了眼。看学历,仿佛名校就是能力的保证;看资历,仿佛年头多了就代表水平高。其实这只是人性趋于安全的一面——名校、资历像是护身符,让决策者觉得自己“不会错”。可真正的错,往往就藏在这种自我保护的选择里,因为它让我们错过了那些在荒野中自学成才、在困境里百炼成钢的人才。一个制度如果总是按既有模子选人,它培养的,必然是适合模子的人,而不是能打破模子的人。
真正的选才,是要看“势”和“志”。势,是他眼下的状态与潜力,能不能顺应趋势、化势为力;志,是他内在的方向感,不管风往哪吹,他是否始终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这两样,有时在简历上看不出,在面试里听不出,唯有放到事上去做,才能显山露水。古人用人,不少是在行军打仗、临危受命中发现将才的,这比十次评审、百次测评都更能显出真章。
顿悟在于,人不是静止的石头,而是会生长的树。你今天见到的样子,不过是他的一个阶段。一个人从哪里来,不重要;他要去哪里,才是关键。那些一眼看去就完美无缺的人才,或许已经到了生长的顶点;而那些毛边未收、性情未驯的人,如果心中有火,脚下有劲,未来反而可能走得更远。选人如掘井,不要只在熟地浅挖,要敢在生地深掘,才可能挖出甘泉。
因此,选才的格局,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未来高度。胸怀狭窄,只会收进相似的人,久而久之如一潭死水;胸怀开阔,敢用不同的声调,不同的节拍,组织才会像交响乐那样丰富而有生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识人的慧眼,更需要有容人的气度。慧眼,是能看出璞玉的内光;气度,是愿意给它打磨的时间与空间。
当你真的能做到英雄不问出处,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天才可能来自市井,良将可能出自草莽,伟大的科学构想可能诞生于一间无名小屋。大道无门,天下皆通;人才无格,方显兼容。用人如用水,清浊皆可,只要会引,就能汇成大河,奔流不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曾国藩家书》,中华书局出版。书中多有曾国藩识人、用人、育人的思考与实践,尤其是在选拔与培养人才上“不问出身,只看品行与志气”的理念,值得细细品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