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任正非: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捐款上,对面向未来的探索,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2025-08-12

真正的社会责任,不只是给当下雪中送炭,还要为未来点灯照路。

人们一提到社会责任,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捐款、救灾、资助弱势群体,这些当然重要,是社会温度的体现。但修行者知道,社会责任不仅是救急,更是防患于未然;不仅是安抚当下的苦痛,更是为明天创造不必再受同样苦痛的条件。对面向未来的探索,就是这种更深层次的社会责任。它可能看起来不如捐款直接、不如救灾立竿见影,但它是在为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远的明天种下种子,让后人少走弯路,少受苦难。

这种责任感,来自一种更长的目光。捐款是解燃眉之急,探索是为子孙积蓄力量;捐款是止住眼前的伤,探索是让未来免于受伤。一个企业若只满足于用盈利的一部分去做慈善,而不愿把核心力量投入到技术突破、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疾病预防等关乎长远的领域,它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片面的。真正的担当,是既有温度,也有高度——既关心当下的疾苦,也着眼于未来的可能。

我曾与一位科研人员谈过,他长期研究可降解材料,这个领域投入大、周期长,短期看不到利润。有人劝他放弃,去做能立刻赚钱的项目。他却说:“捐一千万可以帮很多人,但如果我们能让塑料完全降解,能帮的是整个地球。”这不是轻视捐款,而是清楚自己的位置和使命——他的能力,不只是用钱去温暖别人,更是用成果去改变别人将要面对的世界。

顿悟往往在比较中生出力量。捐款像在河边救人,一次次拉起落水者;探索像溯源而上,去修补决堤的口子。河边救人可以立刻见到感激的眼泪,修堤却可能无人察觉,甚至要承受质疑,因为别人只看到你的投入,却看不到即时的回报。可修行者明白,若不去修堤,落水的人会越来越多,捐款也永远救不完。面向未来的探索,正是这种“修堤”的行为——它需要耐心、定力和一种甘于隐功的心境。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探索未来往往意味着走入无人区。技术研发可能失败,教育改革可能遭遇阻力,环境治理可能长期无效,这些都是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事。但正因如此,它才更需要责任感去推动。因为这类探索的受益者,可能是未来的陌生人,是未曾谋面的下一代,是你永远不会收到他们感谢的人。这样的责任,才是真正超越了个人名利、面向全人类的格局。

当我们把社会责任理解为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承诺,我们就会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长线布局。面对突发的灾难,我们会慷慨解囊;在平静的岁月里,我们也会默默投入那些没有掌声的探索。这样,社会的温度和未来的厚度,就会同时增长。修行者会说,这就是“利他亦利己”,因为你为别人种的树,总有一天也会为自己遮阴。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人类简史》(原著:尤瓦尔·赫拉利,中译本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书中通过回顾人类过去的演化,深刻揭示了长期视角与面向未来探索的重要性,对于理解社会责任的长远维度极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