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恕我直言,这一代孩子现在的生活水平,可能是他人生的巅峰了……
2025-08-12

很多孩子这一生最好的日子,可能就是现在了。

你去看今天不少城里孩子的日常,他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父母精心营造的舒适壳里:吃的是挑不出毛病的饭菜,穿的是质地上乘的衣物,玩的是一眼就能看出价格不菲的玩具,假期的照片不是在商场,就是在飞机舷窗边。对他们来说,这不是“优渥”,是“日常”;不是“享受”,而是“应有之义”。然而,人生的账总要自己结。那些被父母护在手心里的顺风日子,并不会伴随他们一辈子。当他们长大、独立、离开父母的臂弯,那种宽松的空间和丰足的物质,很可能会戛然而止。房子从大三居缩到出租单间,出行从私家车换成地铁公交,餐桌上的菜价从三位数掉到三十块一顿。那时,他们才会明白,眼前的丰盈是父母为他们搭建的舞台,而幕布一落,自己得在冷清的后台摸索出路。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给了他们最好的一切,这本无可厚非。只是这种“高开低走”的人生曲线,意味着他们要面对的落差比我们当年更大。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是从简陋到宽裕,每一次改善都伴随惊喜与成就感。第一次吃快餐,第一次住星级酒店,第一次坐上飞机……这些节点的幸福感,不仅来自新鲜,也来自看到努力能换来更好的日子。这种正反馈,是信心的土壤,是动力的种子。但孩子们若一出生就站在了我们奋斗多年才到的高度,那么往后无论怎么走,大概率都是走下坡路。努力若换不来改善,信心就会消磨,甚至会怀疑奋斗的意义。没有希望的付出,就很容易滑向“何必挣扎”的躺平。

顿悟的瞬间,其实是意识到,我们这一代父母,常常把自己的偶然当成了必然。我们赶上了时代的红利,机缘巧合与个人努力交织,成就了向上的人生轨迹,于是理所当然地想让孩子按同样的路走。但时代不是静止的水塘,它是不断变化的河流。如今的社会结构、经济走势、竞争格局,与我们当年的情境已然不同。靠“鸡娃”延续中产阶层的身份,或许已成了赔本买卖。孩子的教育质量再高,也无法确保未来的阶层位置稳固。父母真正能传递给孩子的,不是职位、不是资产,而是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在孩子需要时托他们一把。换句话说,鸡娃不如先鸡自己。你若有能力、有资源,哪怕孩子的人生曲线低于你,也能在关键时刻拉他一把,让他有缓冲和喘息的空间。

明白这一点之后,心会松下来。我们总以为,应该提前教会孩子吃苦,把他们往现实里推,这样他们就能适应未来。但吃苦不是储蓄,今天多吃一点,不代表明天就能少吃一点;也不存在“耐受性”,小时候吃的苦,并不会让长大后的苦变甜。幸福就是幸福,艰难就是艰难,人生是此消彼长、循环往复的。每一代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考验和要寻找的答案,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也会随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重新定义。也许等孩子长大,所谓“艰苦奋斗”不再是共识,“松弛感”“适度欲望”才是社会的主旋律。那时,他们的“躺平”,或许不是消极,而是另一种积极——一种顺应环境、善待自己的生活哲学。到那时,父母的焦虑,反而显得多余。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 古斯塔夫·勒庞著,商务印书馆出版(ISBN: 9787100181990)。这本书能帮助父母理解群体与时代心理变迁,也能让人看清代际观念差异背后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