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男版“李子柒”爆火,4个月涨粉500万:长期主义者,没有对手!
2025-08-12

世上最慢的事,往往最能走得远。

小时候,我们都急着长大,走路要快,吃饭要快,连放学回家的脚步都带着风。那时不懂,快好像意味着能多看一眼这个世界,多抓住一点好处。可等到长大,我们才发现,很多时候,快只是在催着自己跑向一个不知道的地方,到了那里,也许只是换一种方式空着手。看完山白的故事,我忽然明白,真正能走到心里的力量,不是风驰电掣,而是慢到让时间自己生根发芽。

那条用500天拍成的《徽墨》视频,镜头里的每一步,都像是在和时间对话。漆树的汁液一点点落入贝壳,油烟要阴干一年,墨条要晾上大半年……这些过程,在今天的大多数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谁会为了一个作品,等上这么久,还冒着过敏、被蛇咬的风险?可正是这种“慢”,让作品不只是作品,而是时间本身的形状。看的人,也许只花6分钟,可背后却是500天的耐心与执拗。这种力量,不是流量换来的,也不是运气给的,而是生命一寸寸沉下来之后的厚度。

我想起李子柒,也想起很多在田野、在炉火边,安静做事的人。他们的手艺,看似在做东西,其实是在守一段时光。现代人太习惯用结果来衡量付出,我们追剧跳着看,读书听个摘要,连视频都要两倍速。可生命最美的东西,偏偏无法快进。春天的种子,要经过夏日的暴晒和秋天的风,才能在冬天的雪里沉睡,然后在下一次春风里发芽。这个过程,急不得。

山白和他的叔叔不是没走过弯路。五年里,他们做过很多视频,反响平平。换成别人,早就转行或者投向更容易变现的内容了。但他们没有,他们像竹子一样,默默生长,先在地下扎根,等到根系够深了,才有力量一夜长高。有人会说,这种等待很傻,万一没人看到呢?可我觉得,这恰恰是修行的智慧——你不是为了被看见才去生长,而是因为生长本身就是生命的本能。

直到有一天,《徽墨》火了,500万粉丝蜂拥而至。但山白的手,依然一针一线地穿着伞骨,依然在清晨的鸟鸣里取漆,依然在黄昏的微光下敲打墨条。这让我想到一句话:“你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本身,才会开出希望的花。”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想着如何超过别人,而是每天都在和昨天的自己比,看自己能不能再耐心一点,再认真一点。

有的人看完视频,说自己仿佛回到了看《虫师》的时光。那种安静,不是空白,而是一种充满生命细节的饱满。虫鸣、雨声、柴火的味道,还有一只猫从镜头前慢悠悠走过——这一切让我们想起,生活本来就是这样的:不必时时都在追赶,有时你只是坐着,看光影慢慢移动,心就已经充盈了。

顿悟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山白拍《徽墨》的500天,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的缩影。我们都在做一件事,不管那是工作、关系、梦想还是修行,都会遇到过敏的痛、蛇咬的险、失败的打击。多数人因为疼,就放下了,可那些熬过去的人,会发现,疼不过是一阵子,而留下的,是沉淀过的力量。慢,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你要忍受别人早早开花,而你还在地下扎根。但慢,也是最智慧的选择,因为根扎得深,花才不会被第一场风雨打掉。

我看见山白,就像看见一个修行者。他不是在山里避世,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让山水、手艺和时间交织成生活。他的镜头,是现代人通往古老安宁的一条小路,那条路不宽,甚至有点曲折,可一旦走进去,外面的喧嚣就淡了。很多人说,这样的视频,是都市人心里的精神慰藉。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心里那个渴望慢下来的自己。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长期主义,其实就是在无人问津时,依然认真生活;在不被看见时,依然默默生长;在喧嚣里,依然守住一份安静。快的东西会让人兴奋,但只有慢,才能让人安定。人生不怕走得慢,就怕走着走着,忘了自己要去哪。

所以,不管你是在做一份工作,还是经营一段感情,抑或追寻一个梦想,都要学会做那颗草丛里的冬瓜——不急着被看见,也不担心被忽略。你只管生长,该结果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发现你。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菜根谭》,明·洪应明著,中华书局出版(ISBN: 9787101002232)。书中多处文字,皆为在浮躁世间修心养性的良方,正与山白故事中的耐心与长期主义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