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一位大学教授自述:我在山东临沂送外卖……
2025-08-12
人只有走进生活的深处,才会真正看见人间的模样。
在课堂上讲授诗文的教授,换上一件外卖马甲,骑上摩托车,穿梭在城市的寒风与夜色中,这样的反差,让人感到意外,也让人生出敬意。有人会好奇,这样的经历能带来什么?其实,这不仅仅是体验生活,更是一次用双脚丈量底层现实的修行。当一个知识分子离开书斋,进入最接近生活肌理的行业,他看到的不只是收入的高低、工作的苦累,还能触摸到一种被忽略的真相——人的尊严在何处,社会的温度如何,规则背后的力量是什么。这一切,唯有亲历,才会明白。
起初,是一种好奇和探索的心态。送外卖似乎很简单,注册账号,戴上头盔,接单出发,送到目的地。可等真正跑起来,就发现它有自己残酷的生态:等级分明的体系,专送、众包、顺丰、闪送,各有规则和生存压力;算法决定着路线和效率,罚款、投诉、超时、催单,像一张无形的网紧紧罩住每一位骑手。那些在大街上疾驰的身影,看似自由,实则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安排得密不透风。骑手们用体力与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每一次提速、每一次闯灯,背后都是一份账单和一口饭的重量。表面上,这是平台和用户的交易,实质上是生命与时间的消耗。
随着日子推移,初期的好奇逐渐被真实的痛感取代。寒夜的冷风、乡间的黑路、手指冻麻的时刻,都会让人怀疑,这样的劳动值不值。可比身体更冷的,是来自某些人的眼神与态度。顾客的不耐烦,保安的防范,商家的轻慢,甚至一两句刺耳的话,都会让人心口一紧。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表情和语气,却不断提醒你——在某些人的眼中,你和外卖箱一样,只是送餐的附属物。但与此同时,也有细微的暖意在发生:半夜里为你打手电的夫妻,孩子想吃馄饨而真心说“谢谢”的母亲,替你着想的顾客,这些瞬间不耀眼,却能照亮很长一段路。你开始明白,生活的温度,往往是靠这些普通人一点点托起的。
真正的触动,是当你从单纯的工作体验,走进了制度与结构的深处。那些平台上的罚款、申诉、规则,看似透明公正,实际上却有着复杂的利益设计。申诉几乎无果,罚款去向不明,保险保障虚弱,分包结构让责任层层卸下,直到找不到承担的一方。这是一个被算法包装的旧逻辑:让劳者维持在勉强糊口的状态,既不让你富到脱身,也不让你穷到放弃。它精准地计算着你的疲惫与需求,让你每天都必须“继续跑”。而当你对比国外的外卖体系——高起步价、双向评价、有效工会、完善仲裁——你会更加清楚,问题不在于劳动本身的苦累,而在于体系是否承认劳动的价值,是否给予劳动者最低限度的尊严与安全。
回到身份的交界处,一个教授、一个骑手,看似天差地别,却在街头和人群里合为一体。这样的经历像一面镜子,让你看到知识分子群体的另一种局限。读书人常常以为自己看透世事,却可能活在自己的信息茧房里,与庞大的日常现实隔着一层玻璃。底层世界不是抽象的新闻标题,而是具体的面孔与喘息声;那些“最苦的活”,那些风里雨里的奔波,不是用几段分析就能完全理解的。真正的理解,需要你亲手接过那一份外卖,骑过那一段路,感受那种在规则缝隙中挣扎的滋味。只有这样,书本上的“社会”“经济”“尊严”才会变得有血有肉。
最后,你会发现,这段经历不仅是体验生活,更是一种修行。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耐性、谦卑与同理心,让你意识到,尊重不是施舍,理解不是怜悯,而是把自己放到与他人同等的位置去看世界。当你从高处走下,与那些日夜奔波的人一起呼吸同一口冷空气,你会更清楚,人间的真相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热腾腾的生存与互相扶持的力量。修行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去掉身份的外壳,回到人的本身,去看、去听、去感受,然后把那份看见带回来,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齐格蒙特·鲍曼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本书深入剖析现代社会的劳动结构与消费逻辑,揭示了新贫困形态及其背后的社会机制,与本文所探讨的外卖骑手处境有深刻呼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