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对话​“跑外卖的大学教授”:底层在受难,我在看托尔斯泰
2025-08-12

人要真懂生活,得先走进别人正在走的那条路。
邢斌的故事之所以刺痛人,是因为他从一个讲台上的文学讲师,走到了街头巷尾的外卖骑手。他没有去远方的战场,也没有登上宏伟的舞台,而是钻进了一个庞大系统的毛细血管里,感受那些被算法推着奔跑的身影。这不是“体验生活”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把眼睛放低、让耳朵贴近地面的尝试。当他放下“知识分子”的标签,进入这个由导航、倒计时和罚款规则构成的世界,他才触到那些书页里写不出的温度与冷漠。这样的行走,让他发现,很多知识人所谓的“理解底层”,其实只是站在岸上看浪花,而不是真正被水拍得睁不开眼。

起初,他带着好奇和探问下场,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贵族偶尔下乡,想看看农民的苦。美团的“新秀优惠”让他觉得没那么难,三天就熟练接单,像打怪升级一样沉浸其中。这种节奏感和短平快的反馈机制,让他迅速适应,甚至在闲暇时还会下意识盯着APP等单。这里的“驯化”是无声的,不分学历,不问出身,只要你进入它的轨道,就会被算法训练成一个以送单数量衡量价值的人。他还发现,钱的感知会被重新定义——过去400元的聚餐是寻常,如今18元的面都要掂量。人不知不觉就学会用“我得送多少单才能赚回来”来衡量支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时间换钱的刻痕。

可真正的冲击不在路程的长短,而在路上的不公。忘记点“送达”就被罚,层层申诉无果,系统像一堵无声的墙,让人撞得头破血流也看不到谁在后面操纵。平台是个“独立王国”,有自己的逻辑和权力,骑手只能被动接受,少有人会像他那样一遍遍投诉到总部。别的骑手劝他“多跑两单就回来了”,觉得他“轴”,这并非冷漠,而是生存逻辑——时间就是金钱,争理会饿肚子。但这种逻辑背后,正是工会缺位、规则倾斜的现实。他还遇到过暴力与侮辱,从未在自己的教师生涯中感受过的恶意,在这一行却可能随时上门。那一刻,他明白了,如果换成一个背着生活债务、被自卑和压抑围困的人,报复也未必不会发生。这不是煽动,而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冷静判断。

这些遭遇让他开始思考,“科技向善”在现实中为何如此难落地。科技的进步并没有让底层过得更好,反而让他们的生活被更多数据、更多规则捆住。平台的支持者说“有美团这些人还能维生”,可这是一种似乎没有选择的选择——表面是自由接单,实则是被算法支配的零工状态。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所谓的“向善”,不能只停在口号上,它需要制度的平衡、利益的再分配,需要工会这样的力量去谈判、去博弈,否则科技只会成为更精密的剥削工具。他拒绝沉默,因为沉默只会让一切看起来无事发生。

当一个人走过这条路,他的眼睛会变。邢斌回到讲台,可能仍会讲托尔斯泰,但他知道了课堂之外的另一种节奏——有人在课间吃三块钱的馒头,就着送单的空档,有人在夜里骑过空旷的高架桥,只为了再多挣二十块。他的“体验”不会让他变成骑手代表,也不会让他一劳永逸地理解底层,但它让他意识到,理解不是同情,而是站到同一片风里去感受寒意。真正的修行,不是读多少书,而是能否走到那些不属于你的生活里,还带着回来继续说话的勇气。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被看见的力量:算法、数据与社会公平》,作者:Virginia Eubanks,机械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1623780。本书深入探讨技术如何影响底层群体,帮助读者理解科技、制度与不平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