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狗日的“算法”
2025-08-12

人被困住的时候,往往还以为自己自由。

你以为眼前的世界是完整的,其实是别人为你搭的舞台;你以为所见所闻是全部的真相,其实只是算法推给你的“私人订制”。那看似丰富的资讯、热闹的评论、铺天盖地的视频,不过是一面面镜子,把你自己的想法一遍遍反射回来。久而久之,你不再怀疑,不再比较,甚至不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算法在背后无声地织网,而人却在其中安坐,以为天生如此。

曾有人发现,他和女友看同一个视频,评论却完全不同——他看到的是站在男人立场的热评,她看到的则全是站在女人立场的留言。算法早已根据性别、年龄、兴趣,将每个人放进不同的“信息茧房”,用你喜欢的方式讲世界,让你在舒适中失去对真实的嗅觉。更可怕的是,这种茧房不仅同化人——把原本中立的观点慢慢染上某种立场;还会强化人——让已有的偏见变得坚如磐石,觉得全世界都和自己站在一边。于是,人们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观点的河流不再交汇,反而分裂成对立的溪流,在冲突中奔腾。

现代人表面上能接触到无数信息,但在算法的筛选下,真实的多样性被悄然剔除。你看到的永远是“与你类似的人”,听到的永远是“与你同频的声音”。久而久之,就像生活在一座“数字部落”中,每天举着同样的旗帜,高喊同样的口号。在这种环境里,怀疑显得多余,反思显得软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被无形加固,彼此的攻击性却在日复一日地增长。

当你每天都被投喂“自己爱听的东西”,那份安全感和认同感是迷人的,但也是有毒的。它让人失去了“自我纠偏”的能力——不会再问“我可能错了吗”,不会再想“还有别的看法吗”。如同被困在回音室里,四周的墙壁不断把你的声音放大,直到你忘了世界上还有别的旋律。

真正的警醒,往往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降临。你发现自己和另一群人,看着同样的事,却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你以为毫无争议的事实,在别人那里却是完全不同的叙事。这时候你才意识到,信息世界并非透明的水面,而是一池被人为搅动的波纹,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漩涡里打转。算法没有恶意,它只是精准地满足需求,但它的精准恰恰筑起了壁垒,让你在自以为的开阔中渐渐狭窄。

顿悟的开始,就是承认自己并不总是对的。一个人要走出信息茧房,首先得忍受“不舒服”——去看那些你不爱看的新闻,去听那些你本能排斥的声音,去读那些和你立场完全不同的书。刚开始,你会觉得刺耳、荒谬、甚至愤怒;可当你逐渐发现,这些“对立的内容”中也有合理与真诚,你的世界才会开始松动。就像在黑屋里开了一扇窗,光线刺眼,却能让你看清角落里的灰尘。

成长,本质上是与自己的傲慢和偏见作斗争。傲慢让你觉得“我就是对的”,偏见让你拒绝倾听“和我不同的人”。而在信息的海洋中,算法恰恰是最擅长喂养傲慢和偏见的渔夫,它一网一网地撒,只把你爱吃的鱼送到你面前,让你忘了海里还有别的味道。抵抗这种温柔的绑架,需要刻意去制造“认知摩擦”。读书是一个方法,尤其是读那些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立场、不同学科的作品;交朋友也是方法,尤其是交那些和你观点不一致的人;更直接的,是关注一些你很不喜欢却很有水平的人,让他们的话在你的心里留下震动,而不是立刻关掉。

最终你会发现,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多维的、流动的、复杂的。算法只是放大了你的一部分,但你还有主动去寻找另一部分的自由与责任。成长,就是在不断接触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学会既不轻易否定自己,也不轻易否定别人。对内减少傲慢,对外减少偏见,让自己在流动的信息洪流中,不被裹挟,不被困住。

当你能在算法推送的舒适之外,主动去寻找不舒服的真相,你的眼界会被一次次拓宽。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对立的人,其实也有与你相通的渴望;那些看似无法理解的观点,其实也有它存在的根源。到那时,你就不再是被舞台牵着走的观众,而是能自己决定去看哪出戏的行者。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过滤气泡》(The Filter Bubble),作者 Eli Pariser,Penguin Books 出版。该书深入探讨了互联网算法如何通过个性化推荐将人困在信息茧房中,对现代信息环境与公众认知的影响有深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