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羡慕的教师编,我真的不想要
2025-08-12
人活着不是为了圈子里的安稳,而是要活出自己手里的命运。
有些路,一旦走上,就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着,往前是泥泞,回头是雾。很多人羡慕教师编制,觉得那是铁饭碗、是体面、是靠山。然而,这铁饭碗有时却沉得让人喘不过气。池恩的故事,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编制内的生活与人心的挣扎。她五年时间在校园里度过,和学生一起笑过、气过、感动过,也绝望过。起初,她相信自己能用真心和努力去改变学生,后来发现,这个行业里并不是一切都取决于教学水平和责任心,更多的时候,是运气、环境、制度在牵引命运的方向。
她曾熬夜备课到深夜十点,再在清晨五点被闹钟叫醒。她曾忍着病痛批改作业,忍着委屈面对学生的挑衅。她曾因一个孩子的一句“老师会不会一直带我们”而感动到流泪,也曾因一个学生用小刀割她的头发而感到心寒。她知道教师的辛苦,也知道这份职业的意义,但她更清楚,当生活的重负压得人连呼吸都觉得费力时,再高尚的情怀也会被现实一点点侵蚀。
很多人说教师有寒暑假,不必担心失业,是多么幸福的事。但那些假期,是用全年无休的忙碌换来的,是在无数个周末被叫去监考、培训、活动中耗尽的。尤其在“双减”之后,老师的工作量不仅没减少,反而更沉重。白天上课,晚上补课,假期培训,公开课应付检查,行政事务层层加码。稳定的背后,是一点一点磨平的热情与梦想。
承受这些的人,大多没有选择离开。他们习惯了这样的节奏,也害怕未知的风险。社会在变,企业兴衰无常,但编制像一道篱笆,把人护在里面,也困在里面。池恩看着身边的老师们,谈论的都是家庭琐事,没有人再提梦想或成长。这样的环境,就像温水一样,不至于让人立刻跳出来,却让人渐渐失去对外面世界的感知。
池恩原本也随大流,准备考编,因为在她的家乡山东,稳定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追求。父母一代人把教师视为体面和保障,希望子女也能走这条路。可是她慢慢发现,考编就像是把命运交给了运气,哪怕自己再努力,遇到的班级、学生、领导,都可能让结果大相径庭。一次又一次的备考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让她终于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答案是否定的。她意识到,如果每天都要在愤怒和疲惫中煎熬下去,自己可能撑不到退休。她感到连自己都无法救赎,又怎么去拯救别人?于是她决定离开,把人生拉回到自己掌握的轨道上。
顿悟往往不是一瞬的闪电,而是无数次问自己“这样值得吗”后的决绝。离开校园,她进入了运营岗位,工作依然有忙碌和挑战,但那是她可以看见回报的忙碌。下班后,她有时间读书、画画、写作、学新东西,不必再被作业本和备课单压得透不过气。她发现,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事,就算熬夜,也不觉得苦。
她说,当老师很看运气,而她不愿再把命运交给运气。这不是对教师职业的否定,而是对自己的忠诚。每个人的心都有一杆秤,称量着辛苦与热爱、安稳与自由。当秤倾斜得太厉害,就该问问自己,是否还愿意继续维持这个平衡。
有人觉得离开编制是冒险,是失去保障,但她看到的,是另一种可能。体制内的稳定,不等于生命的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并且有能力为之努力。离开编制,不是抛弃安稳,而是换一种方式,把人生的方向盘握回自己手里。
明理不过是回到生活本身。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土壤,有人适合在篱笆里细水长流,有人需要去广阔的天地里迎风奔跑。池恩的选择,未必适合所有人,但她的勇气值得借鉴。安稳不等于幸福,风险不等于毁灭。生活不是一道单选题,选择了安稳的人,也可能在编制内找回热情;选择了自由的人,也可能在风雨里找到力量。
世间没有唯一正确的路,只有与自己契合的脚步。不要因为别人的眼光、父母的期待、社会的标签,就放弃对自己的忠诚。就像种子,落在石缝里,也能发芽;落在肥土中,也可能腐烂。关键在于,它是否得到了阳光、空气和水分。命运也是如此,你要学会为自己创造生长的条件,而不是只守着一片土地,等天降甘霖。
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记得先问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为了别人安心,还是为了自己安然?当你听清心里的那个答案,就去走那条路,无论它通向何方。因为真正的幸福,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对话的方式探讨阿德勒心理学,帮助读者理解如何摆脱他人期待,活出自我,特别适合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迷茫时阅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