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也不涨工资?该反思的不是我们
2025-08-11
有时候你不差劲,只是风向不在你这边。
小时候,老师总说“做错事先从自己找原因”,这句话陪伴了我大半个学生时代,也塑造了我习惯性的自我反思。可是走进社会后,我才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上,努力并不总能带来对等的回报。有的人跑得很快,却一直在原地打转;有的人看似轻松,却已经被送到赛道前段。李佳琦那句“工资没涨是不是你不够努力”,像一块石子丢进湖面,激起的是无数人心里的委屈和疲惫——原来不只是我,很多人也在暗暗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够好。但故事不该止步于自责,我们更需要去看一看,除了努力之外,还有多少风雨和地形在影响着我们的脚步。
一个香港富豪田北辰,曾经也相信“优胜劣汰”,觉得弱者只要拼一拼就能爬上来。直到有一天,他穿上环卫工的制服,住进狭小的笼屋,凌晨起床去赶通宵巴士,只为在八点半前清理十几个垃圾桶。他以为两个小时过去了,其实只是刚上班半个多小时;他想吃顿热饭,却发现便利店随便一个餐就要20块港币,而口袋里的钱已经捉襟见肘。更难的不是体力消耗,而是精神压力——人们看他的眼神、弥漫在空气中的嫌弃感,都在告诉他,他现在不再是那个被尊敬的董事长。这段体验让他第一次明白,原来有些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得已经筋疲力尽,还要被生活的外因层层束缚。
顿悟往往在这样的时候到来。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内归因,把成绩不好归结为自己没学好,把工作不顺归结为能力不够,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有些事情的结果,不全在你手里。就像一个孩子从没坐过沙发,怎么可能答对“为什么坐沙发舒服”这样的题目?如果教育者不去考虑环境的差异,就会把贫穷错当成懒惰,把资源匮乏误以为是个人能力不足。同样的,成长于充满鼓励的家庭的孩子,在感情和工作里往往更敢于争取,而那些在嫌弃和质疑中长大的孩子,即便有机会,也会怀疑自己配不配。看见外因,并不是为了推脱,而是为了接纳——接纳原来自己的迟疑、退缩,有它的来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责之外,给自己多一点耐心。
明白了这一点,就更容易看见“外归因”的价值。它不是摆烂的借口,而是让我们不再苛责自己的工具。它能帮我们承认——在艰难的环境下,你已经尽全力了;也能让我们尊重那些看似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困境里,其实做得很好。一个环卫工每日的劳动,可能比你办公室里加班到深夜更耗力气;一个来自资源薄弱家庭的孩子,能考上普通本科,可能比别人上重点中学还要用力十倍。当你意识到这些,就不再轻易用“谁让你不努力”去评判别人,也不再用“我就是不行”去审判自己。努力是必须的,但它并不是全部的真相。人生的赛道,有时起点和坡度,早已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分出了高下。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助推》(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作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和卡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中信出版社2018年出版。本书通过行为经济学揭示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人的决策,帮助我们理解“外因”的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