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最喜欢的观点,就是“傻逼共振论”
2025-08-11
人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和一群一样错的人互相取暖。
小时候,我听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群孩子看《西游记》,黑白电视机里,唐僧的袈裟是黑色的,大家都坚信不疑,直到一个有彩电的孩子说是红色的,还被揍了一顿。那时我不懂,这么小的事,为何气得能动手。长大才发现,这背后藏着一种心理惯性——我们总愿意相信自己熟悉的世界是真实的,如果有人戳破,就像有人拿针扎了气球,既是疼,也是怕。互联网把这种情绪放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同的是,今天的“气球”可以飞到世界各地,与无数相似的气球绑在一起,于是有了所谓的“傻逼共振论”。这个名字粗鲁,却有趣得准确。它说的,是信息茧房里的自我加固,是同类之间无限叠加的回音。曾经,孤零零的偏见可能会被周围的现实冲淡,如今,偏见可以成群结队地找到伙伴,在屏幕里手舞足蹈,越跳越嗨。
这种共振,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平台机制、心理选择、社交习惯一步步塑造的结果。你点了几个赞,系统就推给你更多同类;你拉黑了几个人,就屏蔽了不同声音。久而久之,你看到的世界,像一面被贴满自己照片的镜子,无论看向哪里,都是熟悉的脸。你以为这是“共鸣”,其实是“同温”。同温让人舒服,却让思想慢慢变窄。想法一旦封闭,群体就像一个回音室,里面的声音越来越响,越响越像真理,最终,连质疑的耳朵都不在了。以前,偏激的观点要靠口口相传才能扩散,如今只要几个点击,就能跨越千里聚到一起。这种“傻逼共振”最危险的地方,不在于它蠢,而在于它让人失去察觉自己可能错的能力。因为所有人都说对,那就一定是对的——这是人类最容易掉进的陷阱。
真正让我警醒的,是意识到这种共振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以为自己是局外人,是旁观者,看着屏幕里的偏见笑笑就好,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另一个领域成为那个共振的参与者。比如你喜欢某个观点,你会不停找证据去证明它是对的,你关注的账号越来越一致,看的书、聊的话题越来越集中。久而久之,你也许就进入了另一个回音室,只不过它包裹得更温柔,甚至带着“理性”的外衣。这种时候,如果没有人敲敲门提醒你看看外面的风景,你很可能就这样被困住了。那一刻我才明白,避免成为共振的一部分,靠的不是自信,而是主动走出去的勇气。要去看那些和自己相反的观点,要去听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话,要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不是非黑即白就能装下的。
当我试着这样做,才发现外面的声音并不可怕,反而有一种让人松口气的真实。有人和你意见相左,并不意味着他是你的敌人;一种立场和另一种立场,可能只是站在不同的山坡看同一条河。读更多不同角度的书,和不同圈子的人对话,甚至刻意去找那些你一开始就觉得“错”的观点,这些都像是在给心灵通风。通风久了,你会发现,真理不再是一块单一的石头,而更像一片有阴影、有光斑的树林。树木间的风,不会让你永远停在一个枝头上,而是推动你去看更多的景。那时你才会真正理解,“第一流的智慧”并不是掌握更多知识,而是在面对相反的两种观点时,依然能心平气和地生活。原来,化解“傻逼共振”的方式,不是去骂他们,而是先学会不让自己被困在同一个共振里。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回音室效应》(The Echo Chamber Effect),作者哈立德·阿尔-纳布尔西(Khalid Al-Nabulsi),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本书深入探讨信息茧房与群体偏见的形成机制,对理解互联网时代的“共振”现象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