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辞职做保洁的年轻人:降薪,不体面,但治好了焦虑和失眠
2025-08-11

有时候换一条路,不是为了更高的山,而是为了能好好睡一觉。

在许多人眼里,职业的“体面”似乎和收入、社会评价绑在一起,仿佛只有坐在写字楼、拎着电脑、穿着西装,才算得上生活得体。可故事里的这些年轻人,却选择脱下所谓的光鲜外衣,走进油污和灰尘里,用体力劳动换来心灵的松弛。有人从UI设计台前走向拖把与抹布,有人从医院产康室走进业主的新房厨房,有人从金融办公室的格子间走向别墅开荒的现场。他们的故事,没有励志剧里那种热血的逆袭,更多是一种生活的回旋——从脑力的透支,回到身体的劳累;从精神的疲惫,回到踏实的满足。身累与心累之间,他们选择了前者。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冲动,而是被长期的职场环境慢慢推向的出口。曾经的他们,怀着专业理想和自我要求在格子间里打拼,却被无休止的内卷、复杂的人际消耗、指标压力和不确定性拖垮。Kiki在设计台前一次次推翻方案、反复改稿,何叶在医疗机构里应对病患家属的情绪与琐碎,派派在金融行业承受着学历、经验、证书的多重竞争。久而久之,他们的睡眠变浅,焦虑变重,甚至开始质疑工作的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洁这样一份没有学历门槛、不需要复杂社交、以结果衡量价值的工作,反而成了一个出口——它直接、简单、可预期。打扫完一间房,看着灰尘被收进垃圾袋,油渍被抹去,空气变得干净,那种成就感是即时而具体的,不再需要等待季度汇报或者KPI考核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顿悟总是在实践中发生。刚开始,保洁的“自由”只是相对于原来工作的精神松绑,可真正做下来,他们发现,这份自由背后有着不容忽视的辛苦。长时间弯腰擦地,重复的高强度劳动让手、腰、肩膀酸痛,甚至心率飙升。油污、异味、皮肤的损伤是每天的常态,累到回家不敢坐公交地铁。身体上的负担没有因为“不动脑子”而减少,反而需要耐力与技巧的支撑。而在创业式地做保洁时,派派还要面对拓客、报价、售后等一系列挑战——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而是每个环节都得精算与把控。于是他们逐渐明白,没有任何工作是容易的,“累”只是不同的形态:精神的累像无形的石头压在心上,身体的累像看得见的重量压在肩上。选择哪一种,是个人的取舍。

明理的那一刻,他们不再用单一的“体面”去衡量生活,而是用“是否适合自己”来判断选择的价值。保洁可能不会成为所有人的解药,但它提醒了我们:一份工作能否让你心安,有时候比它在别人眼里的分量更重要。对于派派来说,完成1000家新房开荒的目标,是她给自己设下的里程碑;对于何叶来说,保洁或许只是过渡,但它带来的踏实感和治愈的睡眠,会成为未来选择中的参照;对于Kiki来说,保洁并不意味着告别设计,她还打算继续深造,把理想和现实的两条线同时延伸。这些选择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在困境中重新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许不必都去做保洁,但可以学着在面对压力时,勇敢换一条路——哪怕只是为了给自己多一点喘息的空间。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著,译林出版社,2016年出版。这本书是一位医生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自我反思,关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真正重要的事,与本文探讨的“生活选择与心灵安放”主题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