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王诗龄“转校风波”冲上热搜:原来,有钱人的玩法早就不一样了……
2025-08-11

有些人的人生,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条赛道上。

当王诗龄父亲坦言“她不必在国内内卷”时,许多人忽然意识到,有些家庭的孩子生来就拥有避开拥挤人潮的路口。他们不必和千万同龄人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拼命,因为父辈早已为他们铺好另一条宽阔的道路——国际学校、优质资源、直接对接世界顶尖学府。这不是单纯的幸运,而是一种代际累积后的格局安排。正因如此,他们的人生节奏从不被“必须考上某所大学”这件事绑住,而是有更多元的选择、更轻松的轨迹。

这让许多普通人心里泛起波澜。我们所熟悉的路径,是用分数换机会,用学历换平台,用一次次考试叩开大门。而在另一些家庭,这些门甚至从未关上——不是因为孩子更聪明,而是因为钥匙本就握在父母手里。储殷教授的话很直接:一个北京户口的孩子,如果不打算做学者,没必要用几十年的努力去换一份博士文凭,因为它对家庭阶层的提升微乎其微。换句话说,他们的努力目标,并不在于生存跳板,而更多是兴趣与修饰。对他们而言,教育不是改变命运的工具,而是锦上添花的装饰。

然而,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味着知识失效。它只是在提醒我们,知识的意义在不同起点上是不同的——对于资源丰厚的家庭,读书是拓宽视野;对于家境贫寒的孩子,读书依然是突破藩篱、改变轨迹的唯一可能。那些逆风翻盘的故事,恰恰发生在最缺少退路的地方。山东农村女孩郭蔚,从借住村部的困窘,到中专、律师资格、清华博士,一路靠书本和自律劈开命运的浓雾;我那位大学同学,从打零工、开小店,到手握十来家便利店股份,起点的不足让他没有丝毫退路,反而逼出他抓住每一次向上的机会。

顿悟在于,我们不必羡慕别人不必卷的轻松,也不能因自己必须卷的艰难而抱怨。人生的起跑线不是自己能选择的,但路线可以自己决定。对普通人来说,接受自己所在的阶层,走符合自身条件的路,才是务实的策略。你没有国际学校的学费,就别幻想复制富二代的规划;你没有家族的产业,就不要指望关系网替你开道。你能做的,是用尽手里的资源,把自己的位置向上挪一点,再一点。读书不是让你马上登顶,而是帮你不被轻易摔落谷底;努力不是为了追上所有人,而是为了不被落在原地。

明理之后,你会发现,这世上有两种自由:一种是生来就有的自由,另一种是拼出来的自由。前者安稳舒适,但无法选择的人生形态;后者满是艰辛,却能让你真正决定自己想去的地方。不要被别人的光芒迷了眼,也不要轻易放弃手里的火种。走好当下的路,哪怕它陡峭崎岖,因为这条路是你自己的。天空中飞鸟的自在很美,但你若是条鱼,何妨乘着浪,也去闯一片海。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与阶层流动的真相》李春玲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