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很担心全红婵!
2025-08-11
赞美若太沉重,也会压垮一个人。
亚运会的舞台上,灯光亮得刺眼,掌声像潮水一般涌来,把一个年轻的身影推到最高处。全红婵——这位天才少女,跳下十米台时水花不见踪影,分数表上全是满分,仿佛她生来就属于冠军的位置。媒体的笔触热烈而急促,把她的形象雕刻成完美的偶像。人们在她的故事里,看到了寒门逆袭的励志,看到了无畏拼搏的象征,也看到了自己对“英雄”的渴望。可是,当一个人被捧上神坛,她就不再被允许跌落。那个高处,不是安稳的王座,而是四周布满尖锐目光的舞台。台下的人欢呼时,仿佛她不可能失败;可一旦失手,欢呼就能瞬间变成嘲讽,甚至是恶意。
我不由想起另一张面孔——吴艳妮。在大运会时,她的美丽与个性,让她成了媒体宠儿;在亚运会的赛场上,一个抢跑的动作,就让一切倒转。她曾经被赞的自信,立刻被解释成“作秀”;曾经被称为潇洒的笑容,被说成“立人设”;她的纹身、发型、动作,都成了攻击的理由。网络在夸赞时用力过猛,在批评时也毫不留情。那一刻,我看见的不是一个人犯错的瞬间,而是整个舆论的翻转——它不在意事实,不在意她此前的努力与成绩,只需要一个跌倒的理由,来完成从“造神”到“毁神”的快感。
这让我更加担心全红婵。因为她的光环太亮,燃点太多:天才的成绩、清澈的出身、逆袭的故事。这些在支持她时,是吸引力;在否定她时,会成为最锋利的箭。东京奥运会后,她得到的礼物堆满了家门,乡里乡亲蜂拥而至;赞助商送房送钱,媒体故事里,她是奇迹。但从那一刻起,她就走在了最高的钢索上——只要有一场比赛没拿冠军,就会有人说她骄傲自满,有人说她分心赚钱,有人开始在她和队友间制造隔阂。七连败的那段时间,她甚至害怕镜头,害怕人们不再喜欢她。这种心理负担,比训练中的疼痛更难抗。
顿悟往往在反复的场景里出现。体育的本质是竞技,竞技的本质是输赢无常。世上没有永远的冠军,只有不断挑战自我的选手。可当一个人被捧成“神”,她就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李宁如此,刘翔亦然。当他们站在巅峰,人人歌颂;当他们受伤跌倒,嘲讽像洪水一般涌来。人们忘了他们过去的辉煌,只盯着眼前的失利,把情绪的包袱全部压在他们身上。成功成了理所当然,失败就成了罪过。这不是竞技精神,而是情绪的绑架,是将运动员变成公众情绪的出口。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看体育就会平和许多。运动员是普通人,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到极致的人。他们的每一次胜利,值得我们由衷地鼓掌;他们的每一次遗憾,也值得我们送去鼓励。竞技场上的输赢,是比赛的结果,不该成为评价整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真正的尊重,是能在他们站上领奖台时为他们欢呼,也能在他们落败时依然记得他们曾经的拼搏与付出。少一些绑架,多一些包容,让他们的努力在阳光下,不再背负阴影。这样,他们的光才能照得更久,不至于在掌声散去时,陷入孤独的黑夜。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重生——运动员心理自助手册》作者:辛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