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优秀的人都明白,永远不要在谈话中“自嘲”
2025-08-11
好话养人,坏话伤己,哪怕是对自己说的。
人活在世间,每天都要和别人说话,可很多人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种说法——自嘲。初听时,它像是一种幽默,让场面轻松下来,也像是一种谦逊,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咄咄逼人。但用得多了,就像往自己脚下挖坑,别人还没来踩,自己先跳了进去。语言有力量,尤其是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它会潜进心里,在无形中塑造别人眼中的我们,也塑造我们眼中的自己。自嘲若只是偶尔为之,也许无伤大雅;若成了习惯,它就像在给自己反复贴上一张“我不够好”的标签。时间久了,连自己都信了,别人更信了。
很多人第一次学会自嘲,是在尴尬时想找个出口。怕自己做不好,先说一句“我水平不高,别笑话我”,这样即便失败了,也好像早有预告,不必承受那么多失望。有人在新环境里,为了融入得快,会主动暴露缺点,换取别人的好感与同情。短期看,这确实能让人觉得你真实、无防备,但长久下来,人们只会记住你自己说的那些“不行”“笨拙”“不如人”。他们可能不会刻意贬低你,但在心里,已经给你放在了较低的位置。更可怕的是,当你一次次用自嘲铺路,就像给自己的潜意识下了咒——“我确实不好”。这种咒语在心理学里被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会让你的行为和选择,不自觉地去验证自己说过的话。
那么,为什么有的人离不开自嘲呢?有人是为了博取同情,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换来别人的体恤。有人是为了防止被嘲讽,干脆自己先开口,以示“不在乎”。还有人是从小习惯在安全范围内示弱,把自嘲当作一种社交保护色。可是,这种保护看似柔和,实则是消耗,它消耗你在别人眼中的分量,也消耗你对自己的尊重。真正健康的关系,是在平等中建立的,不是靠一方长期示弱来维系的。
顿悟在于,你会发现,语言不是单向的,它既是你传递给别人的信号,也是你塑造自己的模具。你说“我不行”,时间长了,真就不行了;你说“我能行”,哪怕开始底气不足,也会慢慢朝着“能行”去努力。与其用消极的词语自嘲,不如换成积极的自我对话——哪怕还没完全做到,也先这样对自己说:“我正在进步”“我会处理好这件事”“我值得被尊重”。这不是假装强大,而是为自己的心种下一颗向上的种子。少给自己贴死标签,尤其是那种贬低性的。人是会变的,今天的不足,不代表明天的样子。语言里的松绑,会给你的成长留出空间。
当你渐渐练成这种自我尊重的说话习惯,会发现关系也变得不一样。别人会开始从你的言语里感受到力量,而不是负能量的牵绊。你自己也会更愿意去承担挑战,而不是用玩笑当盾牌。那些最温和的自信,不是大声宣告“我很厉害”,而是在对话里自然流露出,你认可自己,也愿意让别人看见你的价值。真正优秀的人,不会用自嘲来取悦别人,他们懂得用健康的幽默去拉近距离,用积极的言语去塑造自己,用真诚而不卑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著,本书讲述了如何通过觉察、诚实表达和共情倾听,让言语成为连接人与人、也连接自我的桥梁,而不是伤害的工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