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比上一代更感到痛苦?
2025-08-11

痛苦并不总是坏事,它常常是清醒的代价。

这一代年轻人似乎比上一代更早感到世界的沉重。前辈们回忆起自己二十多岁的时候,常说那是拼劲最足、希望最多的年纪;可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个本该无畏的年纪里,却提早感受到了疲惫和倦怠。有人将其归咎于“抗压能力差”“吃不了苦”,但若细细去看,就会发现,这种痛苦的源头并非软弱,而是早慧。他们更早看到了世界的真相,更早理解了运转的逻辑,也更早意识到某些努力不一定换来回报。这种认知让他们失去了“愚昧的快乐”,也让他们在面对生活时多了几分沉重。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知道真相的人比被蒙蔽的人更不快乐。

信息的洪流让真相触手可及。上一代人要到中年才会明白的事,如今的年轻人可能在二十岁出头就已洞察。过去“人生四十不惑”,如今“三十不惑”甚至“二十五不惑”已成常态。真相的到来速度太快,而人的心性尚未磨钝,痛苦的感知就更直接、更敏锐。他们也发现,继续沿用父辈那套“只要努力就能出头”的逻辑,常常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热爱生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热爱,他们才更清醒地审视生活。于是,有人选择“躺平”,有人放慢脚步,有人重新定义幸福的标准。

这种选择并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顺应与通达。庄子生活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他没有去争逐王侯之位,而是追求“逍遥游”,在泥潭里拖着尾巴,也要保得自由。这一代年轻人的松弛,与庄子的智慧有异曲同工之妙——当阶层流动趋缓、机会稀缺,与其在无休止的竞争中耗尽自己,不如调整姿态,让生命的节奏与自己的心性契合。他们的“不婚不育”,同样不是简单的逃避,而是自我审视的结果。他们更清楚婚姻与养育需要承担的责任,也更愿意等到自己有能力、有条件时再进入这些关系。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顿悟往往来自细微之处:当他们看清世界的不公与有限,反而更懂得珍惜那些细小而确定的幸福。他们的喜悦,不再完全依附于社会标准,而是在日常的缝隙中生长——深夜街角的一杯热饮,假日与朋友的短途旅行,寺庙里安静的一炷香。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是生活的骨架。人生就像《到灯塔去》里的航程,目标并不远,但风浪与搁浅总是难免。重要的不是是否一次就能抵达,而是心中那盏灯塔的光始终未灭。有了这盏光,即使在痛苦中,也能找到方向。

明理之后,痛苦与热爱便能并存。痛苦是因为你看得清,而热爱是因为你依旧选择投入。这一代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米兰·昆德拉的那句话——无意义是生存的本质,我们不仅要认出它,还要爱它。于是,他们在现实的缝隙里为自己留下一片自留地,在那里种下松弛、坦然和自我照顾,让生命既有锋利的清醒,也有柔软的温暖。这不是向生活低头,而是与生活和解。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著,这本书以简洁质朴的文字讲述隐居自然的生活哲学,对如何在清醒中找到内心的安宁有深刻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