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不会休息的人,成不了高手
2025-08-11

人不能一直跑,总要学会歇口气。

许多人走在人生的路上,总觉得越快越好,越忙越有成就感。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工作、应酬、学习、社交,好像稍微停下来,就会被落在后面。但身体和心灵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也需要润滑和检修,更何况是人。你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熬夜赶项目,第二天靠咖啡续命;节假日还在加班,心里想着“以后再休息”;为了多完成一点任务,把吃饭、走路、甚至上厕所的时间都压缩。表面上你在向前冲,实际上,身体的能量槽却在一点点见底,心里的热情也在悄悄耗尽。忙碌本身并非坏事,但如果你不懂得休息,忙着忙着,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在关键时刻力竭停下,再也跑不动。

很多人以为,休息就是躺在床上发呆、刷剧、睡觉,不做任何事情。这种“什么都不做”的方式固然有用,但它未必能解决深层的疲惫。尤其是脑力工作者,明明身体没怎么动,整天坐着,到了晚上依然累得像跑了马拉松。这是因为,大脑清醒时从来不会完全安静下来。你以为自己停下了,其实大脑的后台仍在运转,只是从工作模式切换到“回忆和反刍”的模式,把那些未解决的问题、担心和遗憾一股脑翻出来,让你越休息越焦虑,越闲越累。这样停下来,不是补能量,而是在消耗能量,甚至加重压力。就像一个人想在河边静坐,却忘了水里暗流涌动,不知不觉被冲走了平衡。

我曾遇到一位朋友,年底项目多到透不过气,他决定放下手头的事好好“躺平”几天。但三天过去,他不仅没缓过来,反而更焦躁了。原因很简单,他的休息只是身体上的停顿,大脑却一直在工作——想着未完成的方案,担心老板的催促,甚至连看个电影也会分心去刷工作群的消息。这就是很多人的误区:以为休息是让自己不动,结果只是换了个姿势继续消耗自己。真正有效的恢复,不在于安静,而在于切换——切换场景,切换注意力,让大脑真正离开熟悉的工作轨道,进入另一种活跃的模式。

顿悟往往出现在转身的那一刻。当你明白,休息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蓄力的过程,你就会学会更积极地对待它。真正的高手,懂得用“积极休息”替代“被动休息”。积极休息不是让你继续工作,而是去做与工作完全不同的事,让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获得反馈,恢复能量。比如,有人会在周末去爬山,专注感受阳光洒在肩上的温度和风拂过耳边的声音;有人会在厨房里琢磨一道新菜,看着锅里的汤咕嘟冒泡,把注意力交给气味和味道;有人会沉浸在一本推理小说里,为每一个伏笔动脑,猜测真相。这些活动的共同点,是让你暂时忘记工作中的角色,让大脑转到另一条轨道,像换了一片新鲜空气的肺叶那样,呼吸顺畅。

这种切换带来的恢复,不只是情绪上的平静,更是能量的重建。科学上,疲劳不仅来自消耗,还来自神经递质的失衡。多巴胺让我们有动力,血清素让我们情绪稳定,而长期的压力会积累腺苷和皮质醇,让人困倦、易怒、心累。积极休息的活动,能刺激有益激素的分泌,减少有害激素的堆积,让我们迅速“回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发现,运动、手工、聊天比单纯躺着更能让自己精神起来的原因。你以为是在花精力,其实是在造精力。

明理之后,你就会懂,高手之所以能持久发力,不是因为他们从不休息,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休息。他们会在高压的间隙给自己留出口子,让能量自然流动。他们不怕停下来,因为他们知道,停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休息不是懒惰,合理的休息是效率的一部分,是长期竞争力的来源。一个总是透支自己的人,就算有过短暂的辉煌,也难以维持长久的稳定。而一个懂得适时调节的人,哪怕不声不响,也能在关键时刻稳住阵脚。

你可以开始从今天做起:给自己一个与工作无关的空间,哪怕只是二十分钟的散步;把手机放下,去做点动手的事情;找一个能让你全情投入的小爱好;或者单纯走到窗前,深呼吸几次,感受空气进入身体的路径。这些看似细微的动作,正是你和疲惫之间的缓冲垫。休息不是退场,而是让你在下一轮较量中,以更充沛的状态回到场上。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休息:为什么你休息不好,也休息不够》作者:克劳迪娅·哈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