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辛德勒的名单》被差评围攻: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反对什么
2025-08-11

有些人批评的,其实是他们不懂的东西。

在这个声音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奇怪的是,人们的容忍度反而变得越来越小。一个电影、一段故事、甚至一句台词,只要触动了某些人的情绪,就会被直接扣上“有害”的帽子。就像这次《辛德勒的名单》遭到的差评围攻,那些给它打一星的人,并不是因为真的细读了影片的内容、分析了它的价值,而更多是出于一种情绪性的对立。电影本身讲的是一个德国人,在最黑暗的二战时期,冒着风险保护了上千名犹太人;它展现的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亮。可在一些人眼里,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想在这里发泄、立场、表态。于是,一个关乎人性与良知的作品,就这样被淹没在情绪的浪潮中。

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一遍遍看到类似的争论:有人说《色·戒》是“亵渎先烈”,有人因为《甜蜜蜜》里的三角关系而怒骂演员和角色,还有人批评《廊桥遗梦》是婚外情的“宣扬”。这种批评方式,不关心故事的背景、人物的复杂情感、作品要探讨的道德困境,只看符不符合自己心中简单的对错规则。它像一把生硬的尺子,把多彩的人性、丰富的情感压扁成非黑即白的判断——要么赞成,要么否定,没有中间地带。可生活里真的有这么多干净利落的界限吗?人性的真实,恰恰在于它的模糊地带。

或许,这是思考上的惰性。非黑即白的判断很省力,不需要费心去理解背景,不需要耗费时间去揣摩人物内心,只要找到一个标签,就能迅速宣判。而当这样的思维习惯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就会出现一种怪象:有些老人习惯用道德批判年轻人的文化消费,有些年轻人又学着老人那一套,去批判他们并不真正理解的作品。审查的冲动,像一种会代际延续的病。它让人们忘记了,文化和艺术的存在,本就是为了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生命体验,哪怕它们与我们的经验、价值观有所冲突。

真正的顿悟,可能来自于你有一天意识到:一个人的品格,不在于他如何赞同和自己一致的观点,而在于他如何面对与自己不一致的声音。文明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但这权利的边界,是我们要学会尊重对方存在的自由。《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电影,不只是犹太人的故事,也不只是反战的史诗,它是在提醒每一个观众,面对邪恶时,你的良知会站在哪一边。那些只看到政治立场、只想着发泄情绪的人,错过的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直视人性深处的机会。

当我们学会容忍那些自己不喜欢的观点、作品和认知时,我们就离真正的成熟不远了。容忍不是认同,而是承认对方有存在的权利。反过来,如果所有不喜欢的东西都要禁止、打低分、清除掉,那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贫瘠的精神世界里。那时你会发现,剩下的只有单一的声音、单一的情绪,最后连你自己的思考也会变得单薄。就像夜空中只剩一颗星,亮是亮,却失了深邃。真正的光亮,不在于消灭黑暗,而在于让更多的光并存。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辛德勒的名单》(托马斯·基尼利著,南海出版公司出版,1999年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