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董宇辉最新演讲:三次关于人生的触动,让我绝地逢生
2025-08-11

有些路,得自己去走,才知道脚底的石子是怎样的凉。

我们小时候常常不懂父母的苦心,以为他们的关心是唠叨,他们的规劝是束缚。他们说“要努力”“要读书”“要懂事”,我们心里想的是“你们不懂我”,可他们其实很懂,只是希望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为你托一托那块板,让你不掉下去。人生的道理很多,书本能教一部分,别人能告诉一部分,但有些必须你自己撞过南墙,才会在心里刻下印记。董宇辉的讲述里,那些关于家庭、关于成长、关于教育的瞬间,就像是不同形状的钥匙,开了他自己心里的门,也能开别人的。

他记得少年时代,暴雨后的果园,满地落果,本是辛苦一年的希望,一夜间全毁。那一刻,奶奶没有怨天,也没有哭天抢地,她蹲在泥地里,把能用的收起来,酸涩的就腌成果醋,让家人一整年都能尝到甘甜。这不是一句励志口号,而是生活本身在告诉你:人不是没有绝境,只是绝境多半发生在心里。生活逼过来时,你可以倒下,也可以在泥地里找到一点可以利用的东西,继续过日子。

后来,大学毕业时的抉择让他看清了“价值”二字的分量。面对高薪与诱惑,他去问父亲,父亲说:“卖贵的东西给有钱人,不如去影响人。”那句话不是空洞的大道理,而是一盏灯,让他在选择时不只看眼前的好处,而是去想“这件事和人有什么关系”,想它能不能让人受益,能不能留下温度。于是他去了新东方,也因此走上了另一条看似迂回却满是风景的路。

再到后来,新东方的变故让他突然“没了弓、没了箭、没了靶”,曾经自信的命中感消失殆尽。他回到老家,看见荒山深处的老人,依旧一天天平整自己的土地,旁边是几百年历史的青石坟。他意识到,自己这点挫折在时间的长河里不过一朵小浪花,家族几代人都能在一无所有中重新开始,那自己又有什么可怕?那种平静,像从山风里灌进骨子里。

很多父母喜欢说“家庭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可有时后盾并不是把路都铺平,而是让孩子在跌倒时能有一双手扶一下,再放开,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稳定的情绪、耐心的倾听、恰到好处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支撑。情绪不稳的家长,常常一句话就把孩子的门关死;喜欢发号施令的家长,让孩子习惯被牵着走,一旦松手就慌乱无措。真正的沟通不是审问,而是陪伴,不是替孩子回答,而是给他机会自己思考。

顿悟往往不在课本上,而在那些具体的瞬间。孩子可能因为一次中考志愿的选择突然明白努力的意义,也可能因为一次兼职体会到挣钱的辛苦,更可能在一次家庭对话中,被父母的一句话推开一个新的方向。父母的角色,就像航海中的副舵手,前面观察、偶尔提醒,但绝不替孩子把整条船掌控在手中。要让孩子学会掌舵,学会为自己买单。这样,他们面对外界的风浪时,才不会第一时间想到回家避风,而是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把船驶稳。

教育不是短跑,而是长长的马拉松。应试教育的赛道上,大多数人不会一直跑在前面。重要的不是每一步都领先,而是能在掉队时不慌乱,能在疲惫时恢复节奏。父母的智慧,是帮孩子看清全程,不在意一两次成绩的波动,而是关心他有没有跑完全程的能力。学习的意义,也不只在分数,而在于养成学习的习惯、思考的方式,以及面对未知的勇气。

真正的后盾,不是包办一切,也不是无条件纵容,而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示范:保持学习、经营好关系、保有兴趣,让自己的人生有多个支点。父母的状态,会在不知不觉中刻进孩子的性格。你如何对待生活,他就会如何对待未来。

幸福的人生,本身就是成功。无论孩子将来走的是宽道还是小路,能否在路上感到心安,能否在挫折中恢复笑容,能否在自己的天地里找到价值,这才是家庭教育的终极答案。父母能给的,除了物质和经验,更是那份笃定——无论世界怎样,你都能站起来,你都值得好好过这一生。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教育的目的》作者: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