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县城孔乙己”的痛,一线中产们不懂
2025-08-08

在这个纷繁的时代,有些人生在灯火阑珊的城市,从未低头望过灰土;有些人却自小仰望着远方的天光,用尽全力也只够走到一线城市的边缘。他们叫“小镇做题家”,也被唤作“县城孔乙己”。他们身上裹挟着教育改变命运的执念,肩扛着全家的希望,披荆斩棘地冲出山沟、闯入城市,却在繁华的缝隙中感受到一种无声的、坚硬的隔膜。这种隔膜不是不努力,而是一种历史与结构的沉重,是从起点就背负的重量。

他们从未拥有过所谓“中产”的宽裕和余地,也没有“失败一次还能再来”的退路。他们生来就在追赶,从不在赛道中停步,却往往被人讥讽为过于功利,缺乏情趣,不懂“生活的美学”。可他们只是在争一口气,争一个可以稳稳站在城市土地上的位置,不必被轻易挤回老家的机会。

一个人要从一个没有星巴克、没有地铁、甚至没有像样书店的小县城,考进城市、留下来,本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翻越。有人以为,凭一张好大学的文凭就可以顺利踏入理想生活的门槛;但现实告诉他们,这只是新的“独木桥”起点。中产思维里的“失败”常常指的是跌出圈层,而对小镇做题家而言,他们从未真正进入这个圈子。他们的失望不是跌落,而是从未抵达。

当“县城孔乙己”自嘲时,那是一种带着无力感的调侃,也是一种微弱的反击。他们明明用尽了力气,却依旧被困在“是否值得”的反复质疑里。可正如布尔迪厄所言,理解是比怜悯更重要的情感。真正的痛苦,不是贫穷本身,而是被迫在贫穷中寻找意义,却始终找不到回应的孤独。

教育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让人“跳出阶层”,更是在这个世界上获得“去依附”的能力。当你无法依靠原生家庭、无法依靠关系、也无法依靠金钱的时候,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你自己。所以教育的本质,是让你即便赤手空拳,也能站得住脚,不被轻易推倒。可是在这场游戏中,规则早已不是纯粹的公平。有人出发时便已拥有地图、车辆和指南针,而有人,甚至不被允许靠近赛道。

于是我们看见了越来越多的人,从盲目奋进中回过神来,开始质疑所谓的“成功路径”,开始从教育的神坛中走下,重新审视自我价值。而真正的觉醒,是当你开始意识到:改变命运不是在追逐他人的标准,而是在找到属于自己道路的可能。

这一刻的清醒,不是放弃奋斗,而是懂得转换场域。当某个规则不适合你,不必一直撞墙,不妨退一步,从侧门绕行,甚至换一个游戏。就像孔子所言:“因材施教。”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在统考赛道上冲刺,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工程师、律师、博士。有的人适合讲故事,有的人适合开店,有的人适合种田、写作、设计、做手工。社会不应只有一种成功的模板,也不应只有一种标准的解法。

摒弃弱者心态,不是变得冷漠或者激进,而是从心底承认:我有我的方式,我有我的节奏。我不必通过道德感去换取生存的正当性,也不必总把努力挂在嘴边来博取他人的理解。真正的强者,是能在规则之内走好一步,也能在规则之外活出自己的样子。

内卷之中找到热爱,是普通人对抗无力感最直接的方式。当每一条赛道都变得狭窄,与其在拥挤的人群中挤破头,不如转向内心,问一句:“我真正喜欢什么?”倘若我们注定要996,注定要在压力中求生存,那至少,让工作的方向靠近我们的热爱,让疲惫中尚有温度,让生活不止是对抗的过程,也有一点甘愿。

那些离开北上广、回到县城的人,不是失败者。他们只是选择了一个更容易找到喘息之地的生活。他们不是妥协,而是权衡。他们不是退场,而是重启。就像安德鲁·所罗门说的,人最终要找到自己的内心平衡。不必一味追求“更大、更高、更远”,而是找到一个位置,一个频率,一个可以长期共处的自己。

我们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其实更深的愿望,是不要活得太拧巴。是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块不被推搡的位置,找到一种既不卑微也不自欺的生活方式。

当一线中产为中年危机而痛苦时,“县城孔乙己”仍在为能否留在城市挣扎。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真正共情彼此的痛苦,但至少,在面对彼此的时候,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

这个时代,终究还是要靠个人去寻找一线生机。抱怨可以一时纾解情绪,但真正能带我们走出低谷的,依旧是具体的行动。一个个踏实的脚印,一个个尝试和试错,一个个在风中站稳的时刻。

你撞上了哪个时代,跑不了,就得扛着。但你可以选择怎么扛。你可以一边扛,一边寻找让自己更轻松的方式;你可以一边扛,一边看着更远的风景;你可以一边扛,一边将自己活得更像自己。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与音视频:
书籍推荐:

  1. 《世界的苦难》 布尔迪厄 著 —— 理解社会结构中的痛苦与不平等

  2.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基兰·塞蒂亚 著 —— 关于悔恨与选择的哲学思考

  3. 《寒门子弟上大学》 亚伯拉罕·杰克 著 —— 深度剖析教育与阶层流动的张力

视频推荐:
YouTube - The School of Life《How Social Class Divides Us》—— 通过哲学视角解析阶层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