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只做两件事:找出什么是有效的,就专注地持续做下去;认清什么是无效的,就果断地避开,绝不留恋
2025-08-08

这一生走来,有人用尽气力追逐多、追逐快,想在短暂的年岁中,抓住更多、更大、更炫目的东西。但也有人,看透了路径的混乱与选择的陷阱,只做两件事:找出什么是有效的,就专注地持续做下去;认清什么是无效的,就果断地避开,绝不留恋。这,是查理·芒格一生的实践,也是他留下的简洁智慧。

这两件事看似简单,却指向的是人生中最艰难的两种修炼:洞见本质,和克制欲望。前者需要极高的觉知力,后者需要极强的自我约束。而这两者合一,便是一种稀有的内在力量。

许多人在人生中,不是做错了事,而是做了太多无效的事。他们不停切换方向、追逐热点、试图复制别人的成功,却从未问过自己:我做的这一切,真的有效吗?真正有用的,常常不是新奇的,也未必是光鲜的,它可能只是一个早起的习惯、一种深度思考的方式、一个简单却稳定的系统。

而我们也常陷在另一种泥淖中:明知无效,却反复为之。明知道刷手机浪费时间,却停不下手指;明知道应早睡早起,却总是一再拖延;明知道这段关系无益,却迟迟不舍离开。因为我们渴望确定感,而熟悉即安全,就算是错的,只要熟悉,也不愿舍弃。这时,便需要查理·芒格那样的冷静与坚定:看见无效,不犹豫地说不,然后不回头。

世间法繁多,选择仿佛无边无际。但真正走到后面的人,往往都开始简化人生。他们不再热衷于获取更多的信息、更多的选项,而是深入少数、真正关键的路径。就像芒格常说,他的策略不是天天投机,而是少做判断,但每一次判断都追求极致正确。他不是每一天都做决定的人,但每一次出手,都有深思熟虑的逻辑作为支撑。

这就是“有效”的力量:它不是快速,而是确定;不是眼花缭乱,而是稳稳地向前;不是数量的堆积,而是质量的穿透。

所谓“有效”,在修行中,其实就是“正见”。看清楚了,才能不迷;不迷了,才能不乱;不乱了,才能不苦。很多时候,人的苦恼,不是因为不够努力,而是方向错了。把全部心力用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走得越远,损耗越大。查理·芒格不追逐全部的机会,他宁愿放弃99个,也要选中那一个真正有效的。他把时间和注意力,投注在那些能产生复利效应的事情上——不仅是金钱的复利,更是认知、关系、判断力的复利。

可如何判断什么是有效?这就需要对“尺度”的觉知。在短期看起来有用的,放在长周期中,可能是有害的;在局部看起来聪明的,拉到系统来看,反而是一种破坏。就如同饮食中的甜食,眼前带来愉悦,长期却导致健康问题;又如同职场上的逢迎,短期得利,长期却失了信任。真正的有效,往往是长时间里依然成立、在不同情境中依然适用的东西。这种判断力,便是一种极高的智慧,来自于不断观照、不断反思、不断校正的能力。

而反过来说,识别无效的,也是一种深度的清醒。多数人之所以沉溺于无效,是因为它让人上瘾,让人短暂满足,让人在表象上感觉自己在前进。而实际上,那些习惯性的对话、重复性的工作、毫无产出的熬夜,都是一种“伪努力”。查理·芒格看透了这一切,他用“回避法”来做减法:只要认定这件事不可取,他就永不触碰,哪怕所有人都说那是风口。

这是一种极端的理性,也是一种极致的自律。他的成功,不在于每天比别人多做几件事,而在于他少做很多错事。他的人生不是多么耀眼的冒险,而是清醒、审慎、持久的“少即是多”。

这也是一种内在的修行方式。许多修行法门,归根结底也是如此——不是不断添加什么,而是不断剔除什么。剔除杂念、剔除欲望、剔除虚妄,最后留下一个澄澈如镜的“本来面目”。

你看得越清楚,就会越安静;你越安静,做的事就越精准;你越精准,成果便自然而来。而不是焦虑地追求,不断试错,不断受挫。

这也是对“慢”的一种尊重。查理·芒格一生未曾急躁,他与巴菲特共事多年,从不为短期波动而焦虑。他明白,复利的关键不是快,而是稳;不是多,而是对。一个人若能坚持在有效的路径上持续行走,哪怕脚步缓慢,终会走出常人无法抵达的远方。

我们常被时代的喧嚣催促,被“快”、“新”、“变”所裹挟。但芒格的智慧提醒我们:慢也可以赢,简也可以强,少也可以丰。

放下那些无效的执着,拒绝那些徒劳的挣扎,把有限的生命投注在真正值得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到的最朴素却最重要的一课。

愿我们都能看清什么是真正有效的,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愿我们都能认清什么是无效的,然后果断放手,不再回头。

不必求多,只求对。不必求快,只求稳。不必遍地撒种,只需耐心耕耘那一块真正能结果实的田。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
《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 主编
这本书是查理·芒格思想精髓的浓缩,内容涵盖多元思维模型、心理误区分析、长期主义实践。适合希望深入思考人生策略和认知结构的读者反复阅读。

推荐音视频:
Bilibili 或YouTube可搜索:“查理·芒格 2022 Daily Journal 年度演讲”
在这场极具穿透力的公开问答中,芒格以百岁之躯,依然保持犀利思维与深度洞察,呈现了什么叫做“智慧的岁月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