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我一辈子只做两件事情
2025-08-08
人这一生,不外乎一件事:在无明中寻找明,在混沌中追求清醒。在时代的洪流中,有一些人,用一生的思考和实践,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智慧的灯塔。查理·芒格,便是这样一位存在。他说自己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寻找有效的策略并坚持去做;二是辨认无效的路径然后坚决回避。这看似朴素,实则极为深刻。
现代人常常困于成长的停滞,尤其是当你工作两三年之后,开始察觉进步缓慢,热情冷却,行动迟疑。你以为是工作太重复,是领导不给机会,是行业太卷太内卷。但真正的困境,或许不在环境,而在你的“思维尺度”始终未曾跳出熟悉的半径。
芒格给出的解法不是“更努力”,不是“多做事”,而是:学习各个重要学科的重要原理,建立多元思维模型,在更大的时间尺度、更深的逻辑结构中思考问题。人们常以为他只是一位投资家,但其实他是一位真正的“观心者”,用思维的工具,丈量生活的一切波澜。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局部经验”织就的迷宫里。我们解决问题靠经验,靠过去的套路,靠他人临时传授的几把刷子,但这些都无法应对未来的不确定与复杂。芒格不信这一套。他反问我们:如果你想在投资中找到真正确定的未来增长,你要靠什么?靠老板的建议?靠同事的直觉?不,他说,要靠整个世界在千百年中沉淀下来的“可靠知识”——那些被反复验证过、能穿越时间风暴的底层原理。
比如物理学的熵增定律、生物学的进化选择、心理学的损失厌恶、经济学的边际效应、概率论中的回归均值、工程学中的冗余原则,这些都不是课本里的孤岛,而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指北针。当你面对一个看似新的问题时,它或许并不新,只是换了个外壳。看穿它的本质,才是智慧的起点。
芒格说,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像是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他只会用一种方法,而世界的问题是多样的、层叠的、交错的。所以他提出“多元思维模型”,本质不是让你成为多学科的专家,而是让你拥有不同的“思维眼镜”,能在不同的尺度和角度下重新审视一件事。
你以为自己在做项目管理,可能你其实是在处理资源分配的优化问题;你以为自己在谈一场恋爱,其实你正在演绎行为心理学中的预期管理;你以为你在报表分析,实际你正在验证统计学中的噪声与信号。
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更多技能,而是能更准确地识别“这是哪类问题”,再从跨学科的智慧中找到对应的解法。这也是芒格一生所信仰的:“你不必成为天才,只要避免愚蠢;你不必做对所有事,只要别总是犯同一种错。”
他看似讲的是投资,其实讲的是生活的方法论。他告诉我们,有效性本身并非绝对,而取决于你所处的尺度。在微观尺度上,有效的是习惯、技巧;在宏观尺度上,有效的是原理、趋势、概率。所以如果你只看眼前,那么你会陷于短期的效率;而若你能拉开时间的长度、放大问题的维度,你会看到更深层次的确定性。
他举例:福特的流水线来自屠宰场的启发,日本汽车的准时制管理来自对超市的模仿。伟大的创新,从不局限于本行业的经验,而常常源于对跨领域问题的深刻洞察。当你发现“保质期”是快餐、时装、半导体、水果共同的命题时,你就能从别的领域带来解法。这就是“跨领域的相似性”,是认知跳跃的桥梁。
芒格说,一个人真正需要掌握的,不是全部的知识,而是那八九十个重要的思维模型。它们如星辰,点缀在你心中,你一旦熟练掌握,就能在黑夜中为你指引方向。剩下的小问题,就让你日常的练习与磨砺去处理吧。
所以,他的智慧,不是让你“学更多”,而是“学少而精、学对路径”。他不提倡盲目的勤奋,而提倡战略性的懒惰。他说:“不要试图在不值得的事情上做得很好。”找到对的方向,比沿着错的路狂奔更重要。
这也给我们当下一个极其重要的提醒:我们不该困在短视频的信息流、不该被流行语牵着走、不该在朋友圈里追逐碎片化的观点。真正的学习,不是刷到什么学什么,而是从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出发,去找到对应的长期规律。
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为知识的搬运工,而是成为理解的拥有者。不仅问“这件事怎么做”,更要问“这件事本质上是什么问题”。只有当你把问题定义得越清楚,你才越有可能从别的领域找到真正有力的答案。
查理·芒格的一生,是一场“用思维穿越人生”的修行。他教我们戒贪、避愚、专注本质。他不追逐短期的风口,不痴迷一时的狂热,他用冷静、严谨、广博与穿透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认知系统”。
我们纪念他,并不只是纪念一个投资家、合伙人,更是在缅怀一个用“心智结构”走完一生的智者。他告诉我们:知识是有层次的,思维是可训练的,成长是可以主动选择的。
愿你在他的光里,照见自己命运的路。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
这本书是理解芒格思想精髓的最好入口,尤其推荐反复阅读“查理·芒格语录”和“多元思维模型”章节,常读常新。
推荐音频:
得到App《好好思考》——成甲主讲
从芒格的思维模型出发,教你如何建立自己的跨学科思维体系,推荐配合实际问题进行内化练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