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查理芒格去世 l 查理芒格这110句忠告,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2025-08-08
人的一生会遇见许多导师,但若有幸遇到一位能让你“从猩猩进化到人类”的人,那是福分,也是修行。查理·芒格,这位百岁前悄然辞世的智者,他留下的并不只是投资的秘诀,而是一整套面对世界的心智系统,一种透视事物本质的觉悟方式。他如一位无声的观心者,用一生,修炼了一颗透彻、清明、洞察力极强的心。
很多人只知他是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是投资界的传奇智囊,是伯克希尔神话背后的无声推手。但其实,真正的芒格,是一个通达智慧之道的行者。他的110句话,看似是关于商业、工作、投资、认知的总结,实则是一个人如何一步步构建出稳定而不偏执的内在秩序的修行地图。
起初,人们读芒格,读的是“怎么做”才能成功,怎么选公司,怎么找护城河。但当你读到第十遍、第百遍,你就会发现,这些方法背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想”,是认知结构的修炼,是面对不确定世界时,如何保持一颗清明之心。
芒格告诉我们,最理想的公司,是创造自由现金流的公司;但最理想的人生,是能延迟满足,能保持理智的人生。他谈风险、谈护城河、谈制度缺陷,但字字句句,指向的是人性。他不相信靠激情做决策,也不信任何灵光乍现的直觉。他信的,是训练过的心智,是透过层层表象,看到底层规律的能力。这是他一生在修的“观心之道”。
他最重要的修行法门,是“多元思维模型”。不是因为这些模型有多高深,而是它让一个人不执着于某一种答案。他把自己当成物理学家一样地看待商业,用生物进化去观察公司,用心理学解构人类行为,再把这些认知组合成一个清醒且自洽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不被情绪摆布,不随市场摇摆,它稳如老树,它观而不动。
顿悟之处,往往在最朴素的话语中。他说,“生活本来就很难”,“不能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的人,一辈子注定一直摔跟头”,“人在逆境时,要敢于迎难而上”,“自找苦吃,主动吃眼前的苦,才是对的处世态度”。这些话,听来像老者的唠叨,但恰恰是修行者的真传。苦是不可避的,唯有正视,才能穿透。痛苦中的清醒,是比财富更值得守护的觉悟。
芒格也讲战略,但更讲原则。他从不愿赌最后一个铜板,他说最重要的是“不犯大错”。他不贪快,不求多,不图华丽,他耐得住冷板凳,读书、思考、等待机会。他知道,真正的好事,是要熬出来的,真正的好公司,是要一生持有的,真正的认知,是要通过大量阅读和深度反思,一点点在脑子里熬出来的。他活成了一种投资哲学,更活成了一种人生哲学。
他甚至不鼓励大多数人去投资。他不相信所有人都能靠智慧致富,但他始终坚信,所有人都可以靠修正自己的认知去获得更从容的人生。他不迷信聪明,而是敬畏纪律。他说,“你必须配得上你想要的东西”,他还说,“做什么事都有人比你强”,所以不要与他人比较,只管精进自己的能力圈。
最终,你会发现,芒格所有的智慧,回归到一个核心:理性。理性不是冷漠,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接纳。不是把感性压下去,而是把感性放在理性框架中去理解。他知道人类本性容易被贪婪和嫉妒驱动,他不责怪,只是制定系统和原则去防止这些情绪毁掉一切。他把人类的不完美,设计进系统中。这,才是真正的慈悲。
一个真正智慧的人,从来不只关心自己能赚多少钱,而是会花一辈子去寻找那些能让社会变好、能让人变清醒的方法。查理·芒格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一点。他的每一句话,不只是对世界的观察,更是对自己的约束。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思维上的漏洞、人性中的偏见,也提醒我们:成功不是幸运,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认知上多走一步,在情绪上慢半拍,在诱惑前稳住脚。
若你正走在人生的修行路上,那些芒格的“老生常谈”,便是夜中不灭的灯。它们不吵不闹,不急不躁,却在关键时刻,让你不至于偏离原本该走的正道。
合十,如夜话,至此
书单推荐:查理·芒格著《穷查理宝典》、彼得·考夫曼主编《芒格之道》;
视频推荐:Netflix纪录片《查理·芒格:幕后天才》(Charlie Munger: The Architect Behind Buffett)*(注:若暂无官方上线纪录片,则推荐YouTube上的伯克希尔年度股东大会芒格讲话合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