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 l 99岁的查理芒格去世!解读查理芒格:世界上最令人羡慕的人!
2025-08-08
有一种智慧,不是来自声音的高低,而是来自沉默的深处;有一种力量,不在于赢了多少人,而在于征服了自己一生的无知与傲慢。读完查理·芒格的一生,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用99年时间,回答了无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追问的三个问题:如何过一个富足的生活?如何做一个清明的人?如何活成一个自由的灵魂?
他的开端并不显赫,祖辈是清贫的移民,父亲也只是勤勉做事的律师。他自小听着《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长大,被灌输着自立与自由的种子。在冰冷的帐篷里,他曾许下愿望——一堆孩子,一间满是书的房子,以及过上自由生活所需的财富。这个愿望听来平凡,甚至简单,却是这位智者一生用思想、知识、时间雕刻出的真实人生。
芒格这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早婚早育后离婚,幼子夭折,父亲骤然离世。但他并未因此扭曲自己,也未躲进愤世嫉俗的壳中。他选择继续相信人性中的善,选择用冷静理智继续前行。他的人生没有戏剧性的奇迹,只有一步步的自我构筑。他没有被伤痛打垮,反而用伤痛熬炼出看待世界更为本质的眼光。
巴菲特说,没有芒格,自己可能还停留在用算盘数账的阶段。他的投资哲学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它多复杂,而恰恰是因为它极度清醒。这个世界太多人沉迷于“聪明人的游戏”,而芒格提醒我们:少做蠢事,比试图变得聪明,更重要。他不是靠炫技得天下,而是靠节制、耐心和逻辑赢得尊敬。
他有极强的自控力,也有极致的求知欲。他每天读书数小时,涉猎范围涵盖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历史、文学。他说:“如果你每天不进步一点,你就是在退步。”在很多人还把读书当成“工具”的时候,他已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活书”。他的成功,并不是依靠信息的快,而是洞察的深,是理解的透,是不急于出手,却总能打中核心。
当代人常焦虑、常焦躁,总是担心来不及、输不起,怕错过每一次机会。芒格却在教我们另一个节奏。他说,“真正的聪明,是能看清什么时候不该做。”他说,他读《巴伦周刊》五十年,只做过一次出手,几乎零风险赚了8000万美元。他不以多为贵,而以准为本。他尊重时间的力量,相信复利的奇迹。他活成了慢火熬汤的智慧,不图一时香,而是味久弥深。
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正直与仁厚。他用自己做人的原则要求每一笔投资,拒绝伤害消费者的商业行为。他可以为了两位不认识的老太太坚持全额支付债务,也可以为了朋友少说一句话。一个人是否真正高贵,看的不是他站在多高的地方,而是他愿意在多小的事上坚守自己的底线。他从不炫耀,也不掩饰,他甚至拒绝登上福布斯富豪榜,只因他认为“这不重要”。
他和巴菲特的友情,也是一种真正的“共鸣”。两个极度聪明的人,却能做到彼此敬重、不争主导。他们一个快、一个慢,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偏执行、一个偏判断;而正是这种互补的组合,使得伯克希尔成为资本市场上近百年最稳健、最传奇的存在。
他是一个极度幸运的人,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也遇到了可以托付一生的伙伴。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极度清醒的人,从未放弃“成为更好的人”这件事。他没有大富豪的浮夸生活,却有真正的自由和自洽。他活成了一个哲人,但不离人群。他给予子女财富,也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施予社会,却不沉迷捐赠的荣耀。他不做偶像,不做领袖,只做一个普通人中最不普通的版本。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问如何“活得好一点”。芒格的答案,并不在投资技巧里,而是在他的价值观里。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他的寡言,他的克制,他的笃定,才更像一座灯塔。他让我们看见:理性并不冷酷,智慧并不遥远,成功也不必依靠幸运,而是靠做对那些简单却不容易坚持的事。
人生到最后,不是赢了多少场,而是能否保持做人的温度,保有判断的清晰,守住一份不丢不弃的从容。他告诉我们,不必追求完美,而要追求对自己诚实。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值得羡慕的,是一个人能够在漫长岁月中,始终如一地成为他自己。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穷查理宝典》(中信出版社,彼得·考夫曼编著,李继宏译)
推荐音频:得到 App《查理·芒格的100个思维模型》系列课程,讲者为梁宁与万维钢联合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