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雨还没停,北京的街头安静得出奇。一位老兵独自走在灯影下,手里拎着菜市场买来的青菜。有人认出他来,轻声唤了一句:“首长。”他笑笑摇头:“我只是个普通的中国人。”那一瞬间,我忽然明白,有些伟大的民族,你永远不能低估。百年前,日本人以为三个月足够让中国灭亡。工业差距、军事实力、政治混乱,全都指向一个结果:中国不堪一击。可历史给出的答案,却是八年抗战和最终的胜...
那天的下午,空气闷得像压着一层湿棉被。复旦大学的回应推送出来,手机屏幕一亮,我盯着那行字看了好几遍——张文宏的论文,不构成学术不端。我才发现自己屏住了呼吸,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有人说,这不过是个学术事件,但在那一刻,我心里清楚,这是在喧嚣与流言里,理性还留有的一点微光。好人不该被轻易抹黑,而这句话,竟比看似平淡的结论更让人安心。可放下手机的下一秒,新的问题又冒...
那一夜,舞台上的灯光依旧刺眼,观众席的笑声却在某一刻骤然消失。李诞盯着台上,嘴角没再上扬,眼神里透出一丝沉重。因为讲段子的人换了,气氛也变了。Rock说出那句“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医院,确诊得了抑郁症”,全场静默。这个节目里,每一个人都习惯用夸张和调侃化解不堪,可那一刻,笑点像是被夺走了。沉默本身就是回应,它说明了一个事实:有些痛苦,不是笑一笑就能过去的。Roc...
黄昏的山路上,风吹起尘土。三十年前,一个扎着小辫子的女孩,背着书包,手里攥着铅笔,抬头望向镜头。那双眼睛,黑白照片里依然亮得刺眼。她怯怯地坐在破败的课堂里,却像是把整个山村的渴望都装进了眼神。那一瞬间,被定格,被传播,被无数人记住。那张照片有个名字,叫《我要上学!》。女孩叫苏明娟。三十年后,我们还会忍不住问:那个因为一双大眼睛震撼全国的孩子,如今过得怎么样?...
那天深夜,我在小区楼下便利店,看见两个年轻人边喝啤酒边刷手机,笑声特别大。走近一听,他们在看《脱口秀大会》,正好是段子手调侃直男的桥段。一个人拍着大腿说,太准了,这不就是咱宿舍那谁吗?另一个人却有点尴尬,闷声说了一句:怎么感觉现在我们男的都成了笑话?空气里有点凉意,我却觉得这句话很热,烫得人不敢接。你有没有发现,过去十年,互联网把男性一步步推到舞台中央,但角...
凌晨四点的火车站,你见过吗?天色未明,风还带着凉意,连路灯都显得有些孤单。可在候车大厅,行李箱滚动的声响、人群的脚步声,却从未停过。这个时间点,属于白天的人往往沉睡,而属于夜晚的人,还在负重前行。有人说,读一百次鸡汤,不如看一次凌晨的火车站。的确,那里比任何文字都更赤裸,比任何故事都更真实。那天,南京火车站的东出口,一个年轻女孩抱着电脑包,眼睛里布满血丝。她...
那天,我在校园里遇到一个大四的学生。午后的操场很安静,他穿着校队的外套,手里攥着一份招聘简章,眼神里却闪着兴奋。他说:“我算过了,等我毕业十年,年薪一定过百万。”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就像这是不容置疑的未来。我笑了笑,没有立刻打断他。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年纪的自信和幻想里,藏着年轻人最宝贵的力量。但同时,我也清楚,那些看似笃定的数字,背后是怎样冷峻的...
深夜十一点,微信群里还在炸。一个妈妈发了一张截图,说是孩子学校要“自愿报名”课后延时服务,底下立刻跟了几十条评论,有人抱怨这是变相加课,有人嘀咕老师会不会应付了事,也有人焦虑这是不是意味着,所谓的“双减”,不过换了个马甲。她盯着手机屏幕,突然心里冒出一句话:减的真的是孩子负担吗,还是换了一种形式的内卷?自“双减”政策落地之后,这个问题像一条暗线,缠绕在每一个...
假期刚开始,你的朋友圈一定也被婚礼消息刷屏了吧。不是某某同学结婚了,就是某某老家的亲戚摆酒席。婚车一路鸣笛,红毯铺到酒店门口,笑声、鞭炮声、祝福声,一应俱全。但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谈恋爱的年轻人很多,真正走进婚姻的却少了。为什么?问他们,答案惊人一致:没钱,结不起。在中国,结婚是一件感性起点、理性落地的事。你可以因为爱说一句“嫁给我”,但你也必须掂量...
2021年10月16日0点23分,酒泉的夜空像一只屏住呼吸的胸膛,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那束火光。神舟十三号点燃,带着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直冲云霄。那一刻,全国的屏幕同步闪烁,每一声欢呼背后,都有一份难以言说的自豪。但更打动人的,不是他们抵达太空的那一瞬,而是他们抵达太空之前,脚下那条几乎与我们无异甚至更艰难的路。翟志刚1966年出生在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