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若能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能从黑暗里重新走到光亮里。吴胜明七十一岁出狱,别人以为她的人生已走到尽头,她却从打扫厕所开始起步。若只看表面,这是最卑微的工作,是世人眼中无人问津的角落。可她没有把它当成草草糊口的谋生,而是当成自己的道场,把厕所收拾得像家一样干净整洁,甚至自己也每天衣着体面地坐在门口读书。她用行动告诉世人:境遇卑微不等于灵魂卑微,工作琐碎不等...
成长不是逃离琐事,而是从琐事里生出智慧。当我们谈女性成长时,心底常常有一种无奈。现实很清楚地摆在面前,女性无论如何争取平等,依旧承担着更多家庭责任。柴米油盐、抚养孩子、照顾父母,这些在多数家庭中都更多地落在女性肩头。于是,能支配的学习时间变得碎片,想自我提升的精力被切割。很多女性在忙碌中感到沮丧,觉得被生活绑住,仿佛成长的门被紧紧关上。但这真的是阻碍吗?还是...
你想要毁掉一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每一天都浪费在犹豫里。人总是希望过得充实而不留遗憾,可真正荒废时间的方式往往不是大错大恶,而是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习惯:一再拖延的犹豫,明知可行却止步不前的迟疑,知道很多却从未去做的自我麻醉,把大量时间投入在无意义的消磨里,以及急切渴望一蹴而就的焦躁。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细缝,一点一点蚕食掉原本充满可能的时光。说到底,荒废并不是...
人常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其实是在问生命最初从哪里来。在孩童的眼里,这是个好玩的谜题,在学者的眼里,这是个科学的追问,在修行者的心里,这却是一次照见本心的机会。人们习惯于把万物看成一条直线,有起点,有终点,有先有后,有前有后。但当你静下来再想,世界真的只有直线吗?一条生命的诞生,是否真有一个绝对的开端?鸡与蛋的互为因果,正是提醒我们:你以为非要分清楚的界限,其...
心流是沉浸,定是安住。当人们谈起“心流”,常常带着几分兴奋:写字时忘了时间,画画时不知疲倦,打球时全身都在燃烧,连呼吸都成了节奏的一部分。那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仿佛自我融化在正在做的事情里,仿佛整个人和动作、环境完全合一。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定”,觉得能在心流里沉浸几个小时,就是触到了修行里的深境。可是,如果我们细细端详,会发现心流和定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的纱。...
真正的自由不是别人定义你,而是你自己愿意走的那条路。奥斯卡的舞台上,杨紫琼手捧小金人,说出了那句让无数女性热泪盈眶的话:“不要听信任何人说你过了黄金期,不要放弃。”这句话像一记晨钟,敲醒了多少在生活里被“年龄”“身份”“性别”捆绑住的灵魂。她六十岁依旧站在世界的中央,不是因为幸运,而是因为她一次次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很多人觉得女人的黄金期是二十岁三十岁,可她...
害怕AI让人失业,其实是害怕自己没准备好。当下,AI的浪潮一波接一波,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消息在提醒我们:时代真的变了。昨天还在办公室里按部就班,今天可能就发现,身边的岗位被AI替代了。很多人心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完了,我是不是要失业了?这种慌张,很真实,也很普遍。文章里写到的游戏UI、...
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爱和归属的需求,从佛教看...什么是爱,无条件的慈悲于你,我小心的避开尊重,其实爱中间有部分内涵就有尊重,有包容,有接纳,有允许,爱才能真的给予这一切,是一种流淌的情感,眼神温柔、语言美丽等等。归属呢?就是接纳,我接纳你,群体接纳你,他人接纳你。答:爱要能落地,归属要会生根,怎么做?(全文约2700字)我想把“爱与归属”这件事说清楚...
走哪条路不重要,走到真心就到家。人常在“哪条路更好”的争执里打转,却很少问一句更关键的话:我的脚究竟往哪里走,我的心究竟安在哪一处。你说大道殊途同归,我也深以为然。因为当信仰走到最诚、最真的时刻,语言的篱笆会慢慢消退,形相的边框会悄悄融化,人会像回潮的海水,一点点退回到更深更广的海。基督教以爱为路,把彼此牵起;伊斯兰以顺为路,让心落地;中华以和为路,以离相之...
很多痛苦都来自非黑即白的执念,而真正的自由在于走出这种对立。人从小就被灌输对立的观念:好和坏,成和败,对和错,赢和输。于是我们在成长中学会了用二元的眼光去判断世界,好像非要站在一个立场上,才算拥有了安全感。可生活真的能这样简单分割吗?考试的分数并不完全等于一个人的智慧,工作中的成败也未必就能界定一个人的价值。我们越执着于“要么对,要么错”,就越容易陷入拉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