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先相信自己配得上,世界才会为你让路。小时候,我曾经为一瓶五毛钱的汽水站在小卖部门口犹豫半天,最后空着手回家。不是不想喝,而是怕被母亲说一句“浪费钱”。那种话很轻,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口,让我觉得自己不配拥有一点额外的快乐。后来才知道,这种从小养成的“低配感”,会悄悄渗透进成年后的生活,让你在机会面前退缩,让你在爱意面前迟疑,让你在自己心中都不敢站到阳光下。...
人生最难的题不是考试题,而是怎么活得像自己。那一年,北京的秋天格外高远,梧桐叶落在石板路上,像被人小心铺开的信笺。小巫的故事,像是很多海淀孩子的影子。八个奥数班,周末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没有午后闲坐发呆的权利,没有傍晚胡同里拍皮球的空隙。日子被浓缩成一行行试题,分数是唯一的度量衡,笑声都带着功利的分贝。那时的她不懂,父母眼中这是通向好学校的唯一捷径;多年以后...
孩子愿意和你犟,是他还相信你会听他。家里有个太犟的孩子,很多父母第一反应是烦、累、气,总想着怎么让他服软、听话。可是在修行的眼光里,这份犟里藏着生命的火种——那是孩子对自我边界的守护,也是对父母的信赖。他敢在你面前据理力争,意味着他觉得你足够重要,觉得你能听见他真正的声音。若有一天,他不再争不再犟,或许不是变懂事了,而是已经在心里悄悄关上了门。世间的父母,总...
想让孩子少受点苦,靠堵路是没用的。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像一阵又一阵的风,从课业到补习班,从应试到素质教育,总是带来一丝希望,又留下一地叹息。北大三位教授的研究,用数据刺破了温柔的幻想——十年间,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机会下降、学习时间减少;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升学概率反而上升,教育支出飙升,学习时间增加。表面上“减”了,实际上却是把低收入家庭孩子的书桌空出来,把高...
人心里的压抑,会像河水一样悄悄流向下一代。李玩的故事,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不同的是,有的人是在电影里看到它,有的人是在自己的童年里走过一遍。被大人替你决定爱好,被权威要求忍耐,被生活一次次推着让你放弃自己——这种过程,就像是在削一块原本棱角分明的石头,直到它变得圆滑、安静、不再锋利。可是石头的纹路还在,里面那些曾经想要奔跑的力量,只是被埋得很深。这是一种很隐...
真正困住人的,从来不是出身,而是心里的枷锁。鸟鸟坐在台上,面对教授和观众,说她三十岁了,还没过上“好日子”。这个词,她从小听到大,被父母、老师、社会不断灌输:努力学习,读个好大学,将来生活才能安稳。于是她从没熬夜看过小说,从没随意吃过零食,大学选了不爱的理科,毕业后换过编剧、杂志编辑、脱口秀演员——一路努力,一路调整,却发现稳定和安逸始终是镜中花。她被捧上舞...
热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屏幕上,十五岁的陈烨在滑板碗池里腾空、旋转、落地,像一只自由的鸟,不带一点犹豫与畏惧。他的动作不仅赢下了金牌,更像是给无数父母的心里重重敲了一下——原来热爱可以长出这样的力量。看着他,我不由想到自己孩子的日常:一个个兴趣班排满了日程,从钢琴到编程,从绘画到书法,像给树枝上挂满各种标签,期待它们总有一片能开花。可现实是,他学得不温不火,不...
有些孩子成绩差,却活得很精彩。在人们的习惯里,似乎“好学生”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成绩高,代表能力强,将来有好前途;成绩差,就成了家长眼里的焦虑源,老师眼里的“问题对象”。可在漫长的人生里,分数只是一个小坐标,并不决定全部的走向。那些曾经在班级里垫底的孩子,并没有被一纸成绩单判死刑。他们当中,有人成了技艺精湛的汽修师,有人成了带来欢笑的整理师,有人用双脚跑遍城...
鸡娃未必能换来想要的未来。这句话放在十几年前,很多人会摇头反驳,因为那时候的社会节奏、人才稀缺度和教育红利,还足以让“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一条普遍有效的路。但今天,不管是从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还是从家庭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比例来看,这条路的回报率正在快速下降。过去家长们相信,只要拼了命把孩子推到更高的平台,就能换来一个轻松稳定的未来,可现在,孩子即使爬到高处,也可...
有的人从小没被真心疼过,长大后也很难相信爱。我见过很多人,他们的人生像是在一条平坦的路上走,可脚下却始终踩着一块冰。他们读书、工作、成家,别人看着风光,自己心里却时刻提防那冰面会裂。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最需要温暖的时候,没有遇到那份无条件的偏爱。父母或许管着他们、教着他们,却没真正放下戒心去抱一抱他们,也没在他们最脆弱时说过一句“没事,我一直在”。于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