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后,钟睒睒凭什么依旧稳坐中国首富?
2025-07-30
做企业,最怕的是太聪明,不怕骂,就怕没定性。
钟睒睒这种人,你看不出他特别锋利,也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满脸野心的样子。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界偶像”,说话不多,不爱社交,也几乎不和外界主动打交道。他就是在自己那套轨道上,一步一脚印地做事,像个不合群的学生,安静地坐在角落里,考试却永远是第一。
他不出来辩解,也不急着回应质疑。别人说他“卖水也能成首富,太荒唐了”,他没有回应。但农夫山泉的市占率每年都在稳步提升,产品线一条条延伸出去,不动声色地把对手甩开。
这个时代,谁都喜欢包装自己,讲一个“逆袭”的好故事,最好能在社交平台上刷出热度来换流量。可钟睒睒连“自己是谁”都懒得解释。他的公司极少做公开活动,不上市的业务基本也不发新闻通稿,更别说直播带货或者社群运营。
但就是这种近乎隐形的风格,让他成了一个活在现实里的商业隐喻——不说话,不代表没想法;不追热,不代表没战略。他只是知道,真正的增长,永远来自产品力,而不是观感。
他说,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不在于它讲了多少个故事,而在于它有没有知识的积累,有没有人真的在做研发。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了,但愿意默默钻研、愿意不计较短期得失的人越来越少。
他不鼓励做快产品。他说,他思考一个产品的时候是看一百年后的事。他看得慢,也做得慢,但慢并不是低效,而是带着耐心的一种厚积。
农夫山泉做的每一个细分品类,背后其实都藏着他对“种类唯一性”的执着。他不是只想做水,而是想把水这个品类做到无人可替。他不是做饮料,而是创造新的需求和认知。茶π、东方树叶、水溶C100,每一个产品出来的时候,都不像当下的爆品,却都成了各自品类的开拓者。
外面的人说他“固执、老派”,但他并不抗拒新技术。他只是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当成工具,而不是信仰。他不会为了“互联网+”而放弃自己本来的路径。他不跟风,不意味着他落后,而是他明白,真正的工具,是你能驾驭它,而不是反被控制。
他对科研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热情。他给研发团队的钱从来不是看利润回报,而是看知识产出。他说:“你只要能产出人类还没解决的知识,哪怕卖不出去,我都投你。”这听上去不合常理,但这也正是他能在疫苗、生物科技这些高门槛领域稳住脚跟的原因。
万泰生物是最好的例子。这家公司早在市场没有概念的时候,就开始投入HPV疫苗研发。没人看好,没人懂,他就静静砸钱,直到真正产品上市。等到疫情一来,市场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家公司早就已经站好了位。
钟睒睒并不是那种会高谈“企业家精神”的人。他从不在公众场合大谈情怀和格局。他更愿意谈技术、产品、知识积累——那些看上去不性感、不热血、也不适合做PPT的词。他甚至不太关心“钱”。他说他不知道公司账上有多少钱,也不管财务,谁做得好、谁知识产出多,就拨钱给谁。
这在许多人眼里是“反商业逻辑”的,但他却用这套逻辑成了中国的首富。这说明了一个简单却经常被忽视的事实:商业的本质不是钱,是价值创造。而创造价值,最终还得落到人和产品上。
他说,忠实用户是个伪概念。所有人都会因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产品而转身离开你。所以你要做的,不是讨好用户,而是不断地创造他们无法拒绝的价值。
这种思维像极了一位木匠,不问市场、也不管潮流,只是坐在一张桌前,一锤一钉地敲。他知道,桌子够结实,总有人愿意买单。
这几年很多人骂他,说他垄断、说他暴利、说他不厚道。他一律不回应。不是因为他高傲,而是因为他根本不觉得这些声音有必要被回应。他早就选了一条路,然后就不回头了。只要产品还在不断往前迭代,只要研发团队还在产出新知识,他就觉得自己的方向是对的。
他的安静,其实不是沉默,而是笃定。
做企业做到这种程度的人,其实都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激动人心”。他们看起来像是慢吞吞地行走在一条不热闹的路上,脚下是别人懒得看的泥沙碎石,他们却能从中淘出金矿。
他们懂得,真正重要的从来不是一时的起伏,而是你能不能在不被理解、不被看见的阶段,还继续坚持那件最基础、最笨拙、也最重要的事情。
钟睒睒不是神话,他只是一个在几十年里都没有换过方向的人。别人跑得快,他不羡慕;别人红得火,他不动摇。他只盯着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研发,和那个一直没被人真正看懂的“长期主义”。
你骂他也好,你不理解他也罢,他就在那里,稳稳坐着,不声不响地,还是首富。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