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逃离国际学校,这届中产父母放弃“鸡娃”?
2025-07-30
国际学校的自由,终究敌不过焦虑的边界。
那些带着逃离心态进来的父母,一开始是真心相信“快乐教育”这回事的。他们不忍孩子被迫背诵、不忍卷进补习班之间的暗战,也许本身就是从填鸭出来的过来人,深知那种喘不过气的成长方式,伤的是探索的好奇心,磨的是性格的灵气。所以他们给孩子选了一条看起来更温和的路——结果后来发现,这条路不是不卷,而是“暗卷”。
孩子下午四点半就放学,八点半能安稳入睡,没有一堆做不完的题、考不完的模拟卷。老师不盯着成绩,讲的是项目制、探究式、个性成长。可他们慢慢发现,别人的孩子并没有真的放松,放学后转身就去补习班、练琴房、辩论社。换句话说,“自由学习”的表面背后,是更隐蔽、更定制化、更贵的内卷。
那些真正放下焦虑的家长,其实很少。大多数家庭的放弃并不是“豁达”,而是“暂时相信”。一旦发现孩子“没学到多少东西”“有些落后”,他们会迅速反应过来,把孩子撤出来,再转回那条人满为患的公立轨道。就像有人说的,国际学校给了孩子自由,也给了家长一种看似平静、实则更失控的心慌感——你看不清别人怎么学,只会担心自家是不是“掉队”。
更何况,师资成了摇摆的第二根稻草。疫情这几年,走了太多外教,留下的是一个个临时顶上的本地老师,课程内容变得零散,教学风格天差地别。有的甚至课堂上出言不逊,态度敷衍。家长们投入那么多金钱资源,最基础的教学质量却成了赌注。你不知道下学期是不是又换一批老师,也不知道眼前的这位老师有没有足够资格站在讲台前。
其实我理解很多家长的矛盾——他们不是非要孩子每天考第一,不是非得进清北藤校。他们只是希望,这么多年的教育投资,能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回报,不一定立竿见影,但起码是能看见成长的。如果孩子在一个听起来“快乐”的体系中,最后连基本的表达、写作、数理能力都跟不上,那这份快乐也变得无处安放。
家长的选择从来都不单纯,尤其是中产家庭。他们没有资源“无所谓”,也没有余裕“看开”。他们不是不相信快乐教育,只是很难对一个没有清晰出口的路径,维持长久的信任。他们要对未来负责,而不是“看着孩子开心”就足够了。
还有一部分家长,其实一直都没有真正相信“逃离体制”是件轻松的事。他们在国际学校依然把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英语提前学、数学找奥数老师、课外活动排满,有的甚至租房陪读,就为了靠近更好的教学资源。他们知道,不管哪个系统,不努力都没有好结果。这种意识其实比体制本身更令人焦虑,因为它像是永远切换不了频道的卷王精神,连在你以为“能喘口气”的地方都不会放过你。
而当你发现,这场“逃离”的代价不仅是金钱的投入,还有教育质量的不确定、孩子基础能力的下降、家长心理落差的不断扩大,就很难不开始怀疑:这条路到底值不值得走下去。
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掉头。他们再度把孩子送回公立学校,回到那个熟悉但不那么温柔的系统里。原因很简单:这里的规则清晰,考试定输赢,老师明确关注成绩,学习氛围浓厚,哪怕压力大,起码知道自己在往哪走。
只是这场反转,并不轻松。
那些从国际学校回归的孩子,大多需要重新适应高强度的课程和节奏。他们需要一对一的私教补课,需要弥补“错过”的部分,需要面对同龄人早已掌握的知识点而自己还在努力追赶的落差感。就像有人说的,国际学校浪费了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只能拼命补回来。
而那些还在国际学校坚持的家庭,也不是真的“放弃鸡娃”。他们只是在权衡:是继续砸钱,用课外资源弥补校内的松散,还是在这条更“个性化”的道路上,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策略。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一种理念的崩塌,而是一个策略的调整。
没有哪个家庭真的放弃焦虑。他们只是从一种卷,切换成了另一种卷——从高考的名次竞争,切换到升学规划的投资组合;从学校的分数线转战到孩子自驱力的培养和多元能力的提升。形式变了,本质没变。
最焦虑的,其实不是选择哪一条路,而是你永远无法预知这条路的终点在哪里,更无法预判这一路上的资源分配、公平程度、机会结构是不是始终对自己有利。你以为自己是在选择“更快乐”的教育,其实你在选择的是一套全新的赌局,而这场赌局对大多数人来说,输不起。
选择国际学校不是退场,而是另一种下注。中产家庭也并没有“躺平”,只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所谓“放弃鸡娃”,只是把鸡娃的战场,从明处转到了暗处,从单纯的学科成绩,扩展到了更广义的能力地图和身份竞争。
你可以说他们更清醒了,也可以说他们更疲惫了。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