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果孩子不想读书,暑假请带他看这部片:没有选择的人生,到底有多可怕!
2025-07-30

不想读书的时候,恰恰是最该被狠狠提醒未来长什么样的时候。

我不太愿意劝一个孩子“你应该怎样怎样”。每一次这么说的时候,我都觉得那像是在推他去做一件他心里不愿意的事。但说实话,在这个年纪、这个社会、这个时代,你不愿意走的那条读书的路,可能真的就是你今后唯一能靠近体面和自由的通道。

前几天听说老家的小外甥要去厂里打工,才16岁,他爸说得轻描淡写,“成绩又不好,出去干活也挺好。”孩子自己也说得轻巧,说“在厂里还能挣钱,没人管,多爽”。我听着不敢说话,也不知从哪一句话开始才能让他明白,那根本不是自由,那是命运从你手里把选择权拿走,然后扔你进流水线。

很多年以前,我也以为读书就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成绩也一般,天天在“看不到未来”的混沌里应付每一节课。但后来遇见几个上过流水线的亲戚,他们的日子其实不算差,吃饭、睡觉、挣钱,好像也都还算平稳。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脸上的表情:钝钝的,像是一块被机器磨得没了棱角的铁皮。他们没什么特别的烦恼,也没什么特别的希望。活着,只是为了能维持那个不太变的状态。

有一个表哥,15岁就进厂,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活,手指全是厚茧和小口子,洗澡的时候碰到水都会疼。他不觉得自己苦,反而挺骄傲地说,“我才不要读书,出社会早,钱来得快。”但几年后他换了两三份工,工资始终卡在那个水平线以下,他也开始有点慌,说“我是不是走错路了”。可到那时,已经没什么好选的了。回头读书?太晚。转行?没门槛的工作哪里都一样。他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但不知道该往哪儿去。

那部《18岁的流水线》我看过,镜头里那些孩子一个个看上去和我们没什么两样。但仔细一看,眼神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不是青春的光亮,而是像被时间掏空之后剩下的安静——甚至连迷茫都没有。因为连“迷茫”这件事,也需要你至少对生活还有点幻想,有点追求。而他们,已经没有幻想了。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女孩,站在流水线边焊锡,手指被烫出好几个水泡,但还是不能戴手套,说那样精度不够。她哭的时候特别安静,像是突然意识到这可能就是自己未来的全部。我那时候真切地感觉到,那种生活不是你“选择”去的,是你“被剩下来”之后,被迫接受的。

所以你说,不读书真的就那么不行吗?

不是说必须读书才有出路,而是你不读书,选择就真的少得可怜了。你不能做医生,不能当律师,不能进好的公司,连换一个行业的底气都没有。你会在某个夏天某个临时工岗位上,猛地想起来,那些你觉得“没用”的公式、背诵的古文、老师讲的“你得努力”的废话,原来都是真的。

读书的确很苦。但没有方向的苦,不更让人绝望吗?

有个同事以前说过一段话,我一直记得:“我不是非要我孩子多出息,我只是想让他今后如果不开心,是能换个城市、换个工作、换种活法的那种不开心,而不是被困在一个他不想要的人生里,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

我觉得这话特别适合那些想要“逃学去打工”的孩子。你可以不喜欢现在的学校,不喜欢眼前的老师,但你不能放弃一个还可以被打开的未来。你不能轻易就对生活说“我只要这么多”。因为生活听得进你的话,它会真的把你困在这个“只要这么多”里,不再多给你一点。

每个放弃读书的人背后,都藏着一个以为“可以直接走到终点”的想法。但人生不怕慢,就怕停在错的方向。

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大多数都不是富二代,也不够幸运去“随便试试”。所以你必须为自己准备一条路,而不是跟着别人脚步一阵冲动,然后后悔一辈子。

孩子,不读书的后果不是“找不到好工作”,是你没有选择,哪怕你想努力,也找不到可以用力的地方。

世界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但命运不会等你长大才来考你。

趁现在,还能翻书的时候,多看一页算一页。多一点知识,就多一点看懂这个世界的可能。哪怕最终你还是决定去别的路上走,也请你是带着“我有更好选择,只是我不选”的底气,而不是“我只能这样”。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