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9亿人在朋友圈消失: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发朋友圈了?
2025-07-30

大多数人不发朋友圈了,不是因为没了生活,而是终于明白谁能真正懂自己。

那种想拍照、配文、等点赞的冲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慢慢退去了。不是没有心情分享,而是发现分享之后,大多时候是空的回应。有时是点赞机器式地点几下,有时是陌生熟人多看你一眼,有时什么都没有,像一颗石子扔进死水——你等的回音,从来没来。

刚开始也会不甘心。有时会想:是不是我写得不够动人?图不够美?还是生活不够高级?但慢慢发现,这个世界不是缺内容,是缺理解。朋友圈也不是你的树洞,它只是一个橱窗,而你总不能一边展览伤口,一边期望掌声。

我身边很多人都安静了。以前天天更新的人,现在连节日都不说一句。问他们为什么,回答都差不多——“发出来也没什么意义了。”有些是因为太累,有些是因为怕麻烦,有些干脆是因为不想再费力把自己包装得光鲜。

生活真实起来的样子,往往不适合放在朋友圈里。洗碗水溅湿衣服,上班迟到被骂,孩子在地上哭,你自己在厕所默默掉眼泪……这些事讲出来不够体面,也没有好看的滤镜,没人为这些事点赞。但这才是生活的主体。

很多人不发了,不代表他们不好了,只是他们的生活已经回到了更内在的轨道上。他们在照顾老人、带孩子、做家务、完成方案、吃药养胃、晚上听一首歌然后早点睡。他们可能早上五点醒来去菜市场,也可能晚上十点还在改PPT。他们不是没有故事,是故事太长,太碎,太没时间写下来。

也有一些人,从不在朋友圈抱怨。他们可能过得并不好,但也不会告诉你。他们悄悄删掉了自己年轻时那些高调的晒图,觉得那时候的自己像个张扬的孩子,而现在更愿意做个沉稳的成年人。他们不是冷漠,只是不再把自己摆在太多人的眼前评头论足。

有一位朋友说过,他发朋友圈从来不发失败。他说不是因为装,而是因为“失败时你发什么都没用”。你想让人安慰你,可大多数人只是看一眼,甚至有人暗自松了一口气。你越坦白,别人越容易用你的真实当谈资。他说,“我不是不需要安慰,我只是不指望从朋友圈得到。”

也有人不发,是因为在工作上混了点年头,不敢乱讲,怕被截屏、怕被误会。分组、权限、三天可见,像是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围墙。微信变成了工作软件,朋友圈像个展示厅,你在里面搭了舞台,但早就关了灯。

有一个做公务员的姐姐告诉我,她从来不发朋友圈。她说有一次只是晒了张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第二天就被同事冷嘲热讽:“你这是内涵谁呢?”从那以后,她觉得朋友圈不是自由表达的地方,是谁都能拎着你的话往心里去、然后再往你头上泼的地方。

也有一些人,是生活变得太沉重,不想再让自己听起来像是在“过得很好”。每天就是上班、接孩子、做饭、刷碗,夜里还得处理第二天的报表。整个人像是一台机器,睡不饱,吃不香,笑不出来。有时想写点什么,但翻来覆去找不到一句能表达真实情绪的话。于是干脆不写了,想想反正也没人真正关心。

越来越多的朋友圈,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说”的。有些人消失了,其实还在看,只是不说话。有些人还发,其实也在过滤谁能看到。关系变得越来越“定制”,越来越克制,越来越私密。

有一位朋友说:“我没有消失,我只是把自己藏得更深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们都静了一下。藏得更深,不代表不想被看见,只是你已经不再期待“随便谁”看见你了。你开始挑选:谁值得知道你的生活,谁配得上你的坦诚,谁能在你低谷的时候不是点赞,而是打一个电话过来。

朋友圈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开始对这个世界不再有太多幻想。你不再相信每一条内容都会有人共鸣,也不再觉得每一次心情都值得讲出来。你开始收回语言,收回情绪,收回自己的生活权力。你只想让它回到自己手里。

所以,发不发朋友圈已经不是重点了。重点是——你有没有一个能真正说话的朋友?有没有一个哪怕你什么都没发,也愿意来找你聊一聊的人?

一个人一生中,能有几个真正懂你的人,就足够了。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