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31岁,年入百亿,霸王茶姬创始人凭什么?
2025-07-29

他不是靠运气,是靠看透了这个时代的裂缝,并在缝隙中稳稳扎根。

有时候我觉得,真正厉害的人不是那种天资聪颖、少年成名的“天选之子”,而是那种在现实的坑洼路面上反复摔打、却始终能找到节奏继续前行的人。张俊杰让我想起这种人。他没有名校背景,没有资本加持的起点,没有耀眼光环一开始就照着他。17岁进奶茶店打工,从调奶茶开始,一步步摸清行业的水温,再试着用更大的锅烧一壶自己的茶。

其实真正转折的不是那个高光的排队7小时,而是他在看到喜茶爆红后说的那句话:“同为90后,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这句话听起来轻飘,但对一个在上海底层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人来说,其实是某种沉甸甸的自我许可,是一种久蓄于心的爆发。

他很早就明白,在这个越来越内卷的世界里,要活得好,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更会选赛道。水果茶那个时候已经挤满了人,他不跟风,不硬杠。他看准了“茶拿铁”这个几乎没人站稳脚的领域——原叶茶加鲜奶,这个组合的基础足够牢、口味足够稳,审美上也符合他想讲的“东方星巴克”这个大故事。

这种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耐心沉淀的品类选择,本身就透露出他对商业结构性的理解。他没有把创业当成一次豪赌,而是像一个老中医调配药方那样,把所有变量都尽量精细地排布好。他甚至不急于扩张,前四年只在云南深耕,像在布一个很大的局,只是别人没看懂。

我曾经以为品牌是做营销的事,是那些在短视频里不断制造爆点的人的专属。但他让我看到,品牌力其实是产品力的一种回声,是在标准化、复购率、普适性之间反复打磨之后,才配拥有的那种“自然被记住”的状态。比如那杯“伯牙绝弦”,一个听上去文艺、实际上极致克制的茶饮,成了他们70%销量的支柱。这种单品策略,其实就是在打造一种日常的依赖感,让人不知不觉就把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而这份克制也延续到了产品线的极简策略上。他不做多,不做炫,不跨界。他说:“我想清楚了我要做什么以后,我就知道什么我不能要。”这句听起来像在禅修里的话,放在消费行业里,反倒像是刀锋一样锋利。因为清晰目标之后的减法,才是商业里最难的动作。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正统企业家”。他的很多操作,其实是踩在争议的边缘。模仿茶颜悦色的logo,致敬星巴克的包装,甚至包装袋去贴LV和香奈儿那种高奢调性,这些“擦边球”式的社交货币,确实让人很难忽略。这些做法可能不够体面,但它有效。很多消费者一边吐槽抄袭,一边在小红书打卡晒图。他很清楚:流量来了之后,只要产品力能接得住,那些争议就成了营销的一部分。

他也不是盲目自信。他其实很谨慎。他没有像茶颜悦色那样只走直营慢慢磨,但也没像蜜雪冰城那样全盘放权。他用了一个“四段式”的加盟策略——自己先试水,再用直营店测试当地的接受度,紧接着开联营店去摸清管理和供应链的标准,最后才开放加盟。这种“先稳后放”的节奏控制,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和责任分配的设计。

甚至他的加盟门槛都设计得像一次招聘高管:要有经验、要有团队、要懂得运营。他不靠“傻钱”堆店数,而是把加盟商筛成了第二梯队的企业合伙人。这种模式背后,其实是一种对“组织”本质的理解——不是多,而是稳;不是快,而是久。

而最让我感触的是,他始终像一个耐心等风的人。他在等待文化的底层自信慢慢建立,在等待一个“东方的饮品”可以被全球市场真正理解。他说,“如果全世界80亿人每天都喝茶,那会是多大的市场?”这句话听起来宏大,甚至有些不着边际,但我相信他不是在说一句口号。他是真的想过,怎样通过原叶茶这条路径,把东方生活方式输出出去。

这种愿景,在我看来,并不是少年意气的梦想,而是一种有敬畏心的探索。他很清楚自己要成为谁,也不急于成为别人眼里的“成功”。所以他不跟风咖啡赛道,不做跨界快闪,不陷入流量短打。他像在布一盘棋,而不是打一次牌。

张俊杰今年31岁,但我觉得他的思维方式已经超过很多人一生的经营。他能在创业这个大漩涡里稳步往前走,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因为他始终知道“这件事该怎么做才对”。

他不是赌一个风口,而是在等一个时代醒来。

他说:“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做加法,但清楚目标之后就要开始减法。”这句话我记了很久。因为现在到处都在鼓励你冲、鼓励你干、鼓励你不断试错,但没有人告诉你:真正的成长,可能是从“明白自己不要什么”开始的。

如夜話,至此。